善导念佛思想的基本内涵(谢路军)(4)

善导在《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中专门论述了临终念佛的注意事项:「又行者若病不病,欲命终时,一依上念佛三昧法,正当身心,回面向西,心亦专注,观想阿弥陀佛,心口相应,声声莫绝,决定作往生想,华台

  善导在《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中专门论述了临终念佛的注意事项:「又行者若病不病,欲命终时,一依上念佛三昧法,正当身心,回面向西,心亦专注,观想阿弥陀佛,心口相应,声声莫绝,决定作往生想,华台圣众来迎接想,病人若见前境,即向看病人说,既闻说已,即依说录记,又病人若不能语者,看病人必须数数问病人见何境界,若说罪相,傍人即为念佛,助同忏悔,必令罪灭。若得罪灭,华台圣众应念现前,准前钞记。又行者等眷属六亲若来看病,勿令有食酒肉五辛人,若有,必不得向病人边,即失正念,鬼神交乱,病人狂死,堕三恶道。愿行者等好自谨慎,奉持佛教,同作见佛因缘。」(47)。在此,「心口相应,声声莫绝」表明了称名念佛乃为临终人往生净土之所必须。「若说罪相,傍人即为念佛,助同忏悔,必令罪灭。」说明了临终念佛有灭罪之功德。

  第五、善导在《观经四帖疏》中讲到「十六观法」时,也突出了称名念佛的重要性。善导在「第九观」之「真身观」中说:称名念佛可得三种缘,即亲缘、近缘、增上缘。所谓亲缘,指众生口称佛名,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所谓近缘,指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所谓增上缘,指众生称佛名号,可除灭多劫重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而且诸净土经典,如《无量寿经》、《弥陀经》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48)「第十六观」之「下品上生」观中说:「然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如此经及诸部中处处广叹,劝令称名,将为要益也,应知。」(49)。指出佛的ben愿在「唯劝正念称名」。

  第六、善导还突出了称名念佛的种种利益。善导在他的《往生礼赞偈》中专门介绍了称名念佛的种种功德利益:「若称阿弥陀佛一声,即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礼念已下亦如是。《十往生经》云:「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又如《观经》云:「若称礼念阿弥陀佛,愿往生彼国者,彼佛即遣无数化佛、无数观音势至菩萨,护念行者。」……又如《无量寿经》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又如《弥陀经》云:「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称佛不乱。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此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国。」……今既有此增上誓愿可凭,诸佛子等何不励意去也?」(50)这是善导引用净土主要典籍来说明称名念佛能够不令恶鬼恶神扰乱,而得到菩萨保护往生净土,并在临终之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出现在面前,劝人修持称名念佛。

  善导《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中又说,称名念佛有「五种增上利益因缘:一者灭罪增上缘;二者护念得长命增上缘;三者见佛增上缘;四者摄生增上缘;五者证生增上缘」(51)。意谓称名念佛,一是可以灭罪,如《观经》「下品上生」人,称弥陀佛一声,除灭五十亿劫生死重罪。二是可得佛菩萨的护念,如《弥陀经》说,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一样多的佛共来护念。三是可以见佛,如《观经》说的韦提希夫人见佛。四是可以摄得往生,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称佛名号,乘佛愿力往生。五是有佛作证,若称其名号,可以往生,如《观经》说,佛告韦提希夫人,阿弥陀佛去此不远,乘佛愿力定得往生。

  综观上述六个方面,善导从对《观经》散心称名的「念佛三昧」之宗旨的确立,到往生修行之「散善」、「定善」;「正行」、「杂行」;「正定业」、「助业」的划分,再从临终十念到修行十六观法,乃至于称名念佛的种种利益,都反复申明,善导所宣导的就是「称名念佛」。如《观经四帖疏》所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ben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52)

  善导认为众生修习称名念佛法门,还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这就是所谓的「四修法」。

  「四修法」,指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此「四修法」出于梁译《摄大乘论释》第八卷中。善导在《往生礼赞偈》中转用其意,作为愿生净土者修行的方法,他说:「劝行四修法,用策三心、五念之行,速得往生。」(53)

  善导介绍「四修」法说:「一者恭敬修,所谓恭敬礼拜彼佛及彼一切圣众等,故名恭敬修。毕命为期,暂不中止,即是长时修。二者无余修,所谓专称彼佛名,专念专想专礼专赞彼佛及一切圣众等,不杂余业,故名无余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三者无间修,所谓相续恭敬礼拜,称名赞叹,忆念观察,回向发愿,心心相续,不以余业来间,故名无间修。又不以贪目真烦恼来间,随犯随忏,不令隔念隔时隔日,常使清净,亦名无间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54)在此,「恭敬修」专指众生礼拜阿弥陀佛时,应表示殷重恭敬的态度,这是有关身业礼拜的方规。「无余修」,又名专修,是指身、口、意三业起行时,要不间杂别的行为,只专门口称阿弥陀佛名,专门思念、观想、礼拜、赞叹阿弥陀佛以及净土中的大众等。与此相对,杂修余业名「杂修」,《往生礼赞》中举出了杂修有十三种过失。如:「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ben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目真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55)正由于这十三种过失,所以「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56)「无余修」不同,「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ben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57)「无间修」,即指称名念佛没有间断,这种修法应该不杂余业,不起贪瞋烦恼。但由于众生是生死凡夫,经常会使正行间断。善导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只要随时忏悔即可,不使隔念、隔时、隔日,常使身心清净。「长时修」,即从初发心时,至临命终时,信行相续,誓不中止。

  善导「四修法」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突出称名念佛为净土修行的最主要的实践方法,其他一概为「杂修」,应该放弃。而且在修行中应持恭敬态度,信行相续,决不中止。总括善导所说,凡夫虽然在生死流转之中,只要发起「三心」,专修持名「正定业」,无间相续而不懈怠,就一定能乘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转载自「白人岩」)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