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善导祖师的佛学思想与净土宗的教义特征(崔玉卿)

论善导祖师的佛学思想与净土宗的教义特征 崔玉卿 净土思想源于印度。部派佛教后期,产生了以佛陀为主人公的众多的本生故事。大乘佛教兴起时,从本生故事中演化出「自利利他」的ben愿思想,并由

  论善导祖师的佛学思想与净土宗的教义特征

  崔玉卿

  净土思想源于印度。部派佛教后期,产生了以佛陀为主人公的众多的本生故事。大乘佛教兴起时,从本生故事中演化出「自利利他」的ben愿思想,并由ben愿思想在激荡中汇成了净土思潮。弥陀净土正是这股思潮中涌现出来,并逐渐跻达高峰。净土思潮虽源于印度,但弥陀净土信仰却是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到隋唐时期,及至发展便形成了净土宗。

  中华净土宗的先驱者与奠基者是慧远、昙鸾、道绰等,而建立起完备的净土理论及仪轨,并使之具有真正的宗教形态,则实始于善导。他不仅在净土宗的历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善导生平法绩

  善导,生于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圆寂于唐高宗永隆二年(681)。俗姓朱,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县)人,幼年出家,师从密州(今山东诸城县)明胜法师,常诵《法华》、《维摩》诸经。唐贞观五年(631),受具足戒,随妙开法师修业、研读《观无量寿经》,遂以《观无量寿经》中所讲的十六种观法修善持戒。笃信思念或口念阿弥陀佛,便可灭罪消灾,死后也能往生极乐净土。他认为这一观念法门最易超脱,其他行业遇僻难行。后因仰慕东晋慧远结众念佛之高风,便往江苏庐山叩寻遗范。这一时期,善导主要是访问高僧、广探博求道津,并为此而过着艰苦的行脚生活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道绰在河西(今山西省交城县)盛弘净业,四众咸归。善导便带着疑问到北风呼啸的石壁玄中寺拜谒高僧道绰。当时,正值严冬季节,冰封地冻。《往生瑞应传》说,善导在见到道绰之后,便提出了「念佛实得往生否?」的疑问,道绰遂授于其《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讲的是一个国王出家为僧,号法藏,发四十八愿,称:「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后来成佛,名「无量寿」,国土在西方,称「安乐」。善导通过对经书的探究研习,更坚定了对净土法门的信仰。后又进一步觉悟,指出「忏悔三罪,方得往生。」这「三罪」中的第一点是对佛不敬,第二点是触犯了佛之「众生平等」的根本宗旨,第三点则是伤财害命。要想到达净土世界,必须反其道而行之。

  在从贞观十五年(641)到贞观十九年(645)四年中,善导住在玄中寺,从道绰师听讲,修学方等忏法,专事念佛,笃勤精苦,得念佛三味,于定中亲见净土之庄严。这一时期,善导在道绰主持的净土九品道场中,确立了净土宗的念佛法门是「入佛之要津」的认识,形成了唯有净土法门才能速超生死的教理。

  贞观十九年(645),道绰入寂,善导离开玄中寺,来到京城长安,开始了他长达三十年的弘法生涯。他先后在终南山的悟真寺、光明寺、实际寺等广收门徒,大弘净土法门,历尽难辛。经善导的虚心化导,遂使「满长安城内皆受化」。《佛祖统记》载云:「护持戒品,纤毫不犯;好食供众,粗恶自奉」。此即为善导修行的真实写照。言其将施主布施之财物,既用来修复破败寺院、旧砖塔,并使燃灯续明,又用来书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1909年,日本学者桔瑞超等在东土耳斯坦吐峪沟(高昌国故址)附近,发现善导所著的《往生礼赞偈》及《阿弥陀经》之残片,后者附有善导的《发愿文》,便是善导所书写《阿弥陀经》十万卷之一。经末题为「愿生比丘善导愿写」。

  善导持戒极严,常事乞食。每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澡浴以外,不脱三衣,以般舟行道礼佛为已任。三十多年,不别定寝处,不举同视好,也不受沙弥礼拜。据说,当时人们看到他念佛,每念一声,总有光明从嘴内流射出来,即使百声千声,都亦皆如此。是故,信徒们又称他为「光明和尚」。善导入寂后,唐高宗赐寺额曰「光明寺」。净土法门在佛教各宗竞相传布的长安达到鼎盛。

  善导一生,广布净土,信徒很多,也出现了一批很有造诣的弟子,据《高僧传》卷六和《佛祖统纪》卷二十七的记载,感怀原是长安千福寺的沙门,初学法相,博通佛教经典,鉴于善导在长安造成的净土法门的昌盛局面,感怀谒见了善导,在善导的引导下,发现净土法门所提倡的原来是入佛的易行道。于是入念佛教场,精诚念佛。经过善导的刻苦修持和虔心化导,净土法门在长安得以发展,信众巨增。感怀本人也被尊称为「弥陀化身」、「肉身菩萨」。三年后,修得念佛三味,写了《土释净土群疑论》七卷。另一位高足是怀恽,侍座下十余年,尽受善导之学。善导圆寂后,怀恽在神禾原为善导建香积寺,内有灵塔,并在塔边构筑伽蓝,造十三级大窣堵波。后来,他奉敕当了长安寺的实际寺住持。

  二、善导的弥陀净土思想

  善导继承和发展了昙鸾、道绰的思想,力倡依靠佛ben愿力,强调持名念佛,主张凡入报土论。他的著述,现存五部九卷,即《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往生礼赞偈》一卷、《净土法事赞》二卷、《般舟赞》一卷、《观念法门》一卷。由于《观无量寿佛经疏》主要叙述净土法门的教相教义,故又称教相分或解义分;而《往生礼赞偈》等四部,由于叙述的是净土法门的行事仪式,故又称为行仪分。共称「五部九帖」。

  《往生礼赞偈》又称《六时礼赞偈》,其主要内容是说明昼夜六时(晨朝、日中、日没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为夜三时)礼赞弥陀及观音、势至的仪式。

  《净土法事赞》上标签题为《转经行愿生净土法事赞》,下标签题为《安乐行道转经愿生净土法事赞》,主要说明《阿弥陀经》转读行道的方法。

  《般舟赞》,是依《观无量寿经》等说明修学般舟三昧行道的方法。

  《观念法门》,是说明观念佛三昧的行相和入道念佛与忏悔发愿的方法。

  宋代宗晓《乐邦文类》载善导《临正念诀》一篇。宋代王日休《龙舒增广净土文集》卷十二载《善导和尚临终往生正念文》,与《临终正念诀》的内容文字大体相同。

  (一)善导的净土思想

  1、一切善恶凡夫二乘,根缺及女人得入净土之论。善导针对隋慧远、智顗的观点,批驳了「弥陀净土是为圣人而设,凡夫不在九品之内,不得往生」。这种排斥凡夫的思潮,大力提倡凡夫得入净土论,指出弥陀净土就是为沉沦于苦海中的凡夫而设的,并不是为圣人所设。圣人已离苦海,何用救赎?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善导进而把弥陀经典以及昙鸾、道绰所设的净土门扇一概拆除,力倡「善恶凡夫可入净土」的主张,赋予那些曾经犯五逆及谤法之罪的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二乘、根缺,一切善恶凡夫、女人通通可生净土。充分体现了佛教的众生平等理念,并由此而奠定了净土教迅速发展的基石。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