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藕益大师念佛即禅观思想—— 纪念藕益大师诞辰400周年
编辑:学诚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千百年来,由于净土思想的广泛弘传及对念佛法门的大力提倡,人们对持名念佛求生极乐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对于念佛法门的真义却缺乏仔细的分析和深入的探讨。在中国佛教史上,人们往往将念佛与禅、教、密、律相对立,且无端兴谤。明清之际,藕益大师遍览三藏,精研教典,行解并重,提出了‘念佛即禅观’的思想,以一切法无非心自性,念佛法门遍摄一切法,念佛与禅观不二人伟见,将念佛法门的真义和盘托出,也为一切修习净土法门的同仁作了切要的指导。今年,适逢藕益大师诞辰400周年,谨以此文作最真诚的供养! 关键词: 作者简介:福建佛学院院长
藕益大师事迹简述
智旭,字藕益,又号八不道人,俗姓钟,名际明,字振之。先世汴梁(现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始祖南渡后,居于古木渎(现今江苏吴县)。母金氏,因父文歧仲公持白衣大悲咒十年,梦大士送子而生,时为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五月三日亥时。晚年住于浙江杭州的灵峰,所以时人尊称为灵峰藕益大师。 大师少以圣学自任,专治儒业,曾作论数十篇专辟释老。十七岁,因闻莲池大师的《自知录序》及《竹窗随笔》二书,乃不谤佛,并将全部辟佛论著付之一炬。二十岁时,因诠释《论语·颜渊》第十二篇,至‘天下归仁’时,不能下笔,废寝忘食三恒夜,大悟孔颜心法。其年冬天,因丧父,闻地藏ben愿发出世心。二十二岁,专志念佛,尽焚窗稿二千余篇。二十三岁,因听《大佛顶首楞严经》发疑,闷绝无措,自恨昏沈散乱深重,使功夫不能成片,乃决意出家,体究大事,并发四十八大愿,自名大朗优婆塞。次年,一月三梦憨山德清大师,其时,憨山大师住在广东省曲江县东南的曹溪山,不能远从,乃从憨山大师门人雪岭师剃度,法名智旭。这年夏秋之际,他到云栖山(现浙江五云山西),因莲池大师已于七年前圆寂了,便从莲池大师的门人古德法师听讲唯识论。因疑不能释,遂往径山(现今浙江余杭县西北)从禅。次年夏,因用功猛历,身心世界忽皆消殒,性相二宗,一齐透彻,久之则胸次空空,不复留一字脚步。二十六岁,受菩萨戒,次年遍阅律藏,方知举世积讹。二十八岁,母病笃,四 肱不能救。葬母后,在松陵(现今江苏吴县)掩关其间大病一场,乃以参禅工夫求生净土。三十岁,出关朝海,后留在龙居寺,述《毗尼事义集要》及《梵室偶谈》。三十一岁,决意弘律,自思律解虽精,而烦恼习强,躬行多玷,故誓不为和尚。三十二岁,凝注《梵纲经》,却不知应依何宗。大乘佛教中,唯有天台、贤首、慈恩三宗,有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乃作四阄问佛,或宗天台,或宗贤首,或宗慈恩,或自立宗,频拈得天台宗阄,于是私淑天台教义。鉴于近世天台宗与禅宗、贤首宗、慈恩宗各执门庭,不能和合,故不肯为壹家子孙。 三十三岁,始入灵峰。三十五岁,造西湖寺,述《占察行法》,此后游历诸方,广著论疏经解。二十六岁卧病灵峰,自知不久人世,腊月初三立遗嘱,命荼毗后,磨骨和粉面,分施鸟兽及鳞介,普结法喜。十三,起净社,作愿文,一以西方极乐为归。次年(乙未1655年)元月二十一掉时,趺坐绳床角,向西举手而逝。丁酉(1657年)冬,门人如法荼毗,发长覆耳,面貌如生,趺坐巍然,牙齿俱不坏,因不敢从粉骨遗嘱,奉骨于灵峰之大殿右。 大师一生行谊,厌弃名利,敢于实践,学行并重,数次阅藏,著述极丰,大师于禅教律皆通,是一位杰出的大通家、著述家、思想家,对近世中国佛教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大师的主要著作有: 法藏指要类:《阅藏知津》四十四卷,《法海观澜》五卷。 经释类:《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一卷,《占察经玄义》一卷,《占察经玄义疏》二卷,《楞伽经玄义》一卷,《楞伽经义疏》十卷,《楞严经玄义》二卷,《楞严经文名》十卷宗,《金刚经破空论》二卷,《般若心经释要》一卷,《金刚经观心释》一卷,《佛遗教经解》一卷,《四十二章经解》一卷,《八大人觉经解》一卷,《盂兰盆经新疏》一卷,《妙玄节要》一卷,《法华经论贯》一卷,《法华会义》十六卷。 律释类:《梵纲经玄义》一卷,《梵纲经合注》七卷,《菩萨戒本经箴要》一卷,《菩萨戒羯磨文释》一卷,《重订受菩萨戒法》一卷,《学菩萨戒法》一卷《毗尼后集问辩》一卷,《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箴要》一卷,《五戒相经箴要》一卷,《佛说斋经科注》一卷,《戒消灾经略释》一卷。 论释类:《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十卷,《大乘起信论裂纲疏》六卷,《相宗八要直解》九卷,《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六卷,《教观纳宗》一卷,《教观纲宗释义》一卷。 文集类:《灵峰宗论》三十八卷,《三学初徵》一卷,《天学再徵》一卷,《见闻录》一卷,《选佛谱》六卷。 忏义类:《梵纲忏悔行法》一卷,《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一卷,《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义》一卷。 杂著类:《四书藕益解》三卷,《周易禅解》十卷,《藕益大师年谱》一卷,《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十七卷,《四分律大小持戒健度略释》一卷,《沙弥十戒威义录要》一卷。
律教禅密净五门一体
综观大师的一生行解及著述,可知大师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位巨匠,也是一位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之所以被后世推为净土宗第九祖,是由于他的净土思想及念佛理论深广宏富,契理契机,足以作为末世众生出离生死苦海的津梁,而这些思想理论却又源于律教禅密净一体的思想。 在《法海观澜》序文中,他写道: 大藏法海,甚深无量,不得其术,何以观之哉?统论修证法门,浩若尘沙,非止八万四千而已。然五门收之,声无不尽。何者?欲游佛海,先资戒航,戒净则解行可遵行圆则秘密斯证,证入则依果自严。故首律宗,明造修之始,次诸教,明开解之途。次禅,明实践之行。继密宗,明感应之微。终净土,明自他同归之地也。 一切修证法门,以五门统之,修行次第,首律宗,次诸教,次禅,继密宗,终净土,律教禅密最后都导归净土。 净土者,三德秘藏,常乐我净,究竟安隐之处。所谓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纵不横,不并不别,依正不二,不可思议,不二而二,故全依即正,名为佛身。全正即依,名为净土,只此常寂光法性身土,全体迷之,而为三界六道;偏证取之,而为声闻缘觉;权位菩萨随时分悟之,而为三贤十圣。所以诸佛为实施,不动法性,垂下三土。为接三贤十圣,示实报净土;为接声闻缘觉权位菩萨,示方便净土;为接三界六道凡夫,示同居净土。而诸众生根性不同,乐欲亦异。或因持三聚戒,而净四土;或因习教,解甚深义而四土;或因禅观,直悟自心,而净四土;或因专修三密,传持咒印,而净四土;或唯以一门而净四土,或以二门、三门、四门而净四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