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九日 八、道心悟性 ○○○道心坚,悟性高;广读经论,博识经义;思惟敏捷,辩才无碍。可知宿昔为佛教中人,未来是法门龙象。良可赞叹,实可同庆。尤其慧眼见真,能于诸法门中,专重净土;于净土门中,独尊ben愿。可谓不只三四五佛,已于无量佛所,植此宿善。《大经》言: ‘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 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 善导祖师云: ‘过去已曾,修习此法,今得重闻,则生欢喜。’ 此法宜以平浅语言敷演,必要时再引用经文为证;或以某段经文为主题,而作浅白之解释,但令人易闻易晓易信便可。因此法是易行道、易往之教,现生正定聚,往生即成佛。不选择僧俗贤愚善恶,一味平等,绝无条件,主动来救。此法虽极玄妙,亦极平常;横说竖说,但欲令人,知其要处,否则玄则玄矣,于己未涉。 此法顺序而言,应先辨明圣净差别: 圣道门:圣者︱自力︱修行(修诸行)︱证果︱难行道 ︱如陆路步行︱苦︱诸、久、堕︱证果不定。 净土门:凡夫︱他力︱信心(信念佛)︱救度︱易行道 ︱如水路乘船︱乐︱一、速、超︱往生决定。 圣道门是自力‘修行’之教,生生世世,于六道中,不失人身,修行证果。 净土门是他力‘信心’之教,今生此时,于娑婆界,一向念佛,往生证果。 圣道门是‘修行’之教; 净土门是‘信心’之教:弥陀已成就二种回向,赐与众生,众生信受之,当下获得‘往生’、‘成佛’、‘度生’之身份;虽尚无此能力,然如太子诞生,长大必继王位;信者皆是佛子,往生即证佛果。 《大经》言:‘咸同一类,形无异状;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异译亦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令如佛。’又言:‘说经行道皆如佛。’ 信ben愿之人,不假修持之造作,日常生活,唯任运称名便可。《大经》言‘乃至一念’(短在一念);又言:‘乃至十念’(长在一生)。《小经》言:‘若一日乃至若七日。’此等经文皆谓:闻说阿弥陀佛,一念信心发起之时开始,一生之间,唯执持名号之称名念佛。此之称名,亦是无造作,所谓‘念佛以无义为义。’亦即‘僧俗善恶不选择,时处诸缘无拘碍’。 ○○纯金朴玉,僧之豪杰,法之干城。其智慧学识,非净可及。若能潜心专研ben愿之理,切磋琢磨;则将见其广长舌相,遍覆神州,以至全球矣。
九、救度是佛 所寻问‘在’或许是‘有’之误,而‘花’应是‘华’之讹,净亦以为然;只因原本(续藏)是此字,故虽觉有误,亦不敢更改,除非有最初原本的依据。经典自古代代相传,难免脱句讹字,遇此情形,宜上下文反复推敲,取其义,不依其文,以免‘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孔子说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易经、系辞)孟子亦言:‘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 ‘造罪是人,救度是佛。’既信佛力,自知其罪甚深,除地狱外,无栖身处;除ben愿外,无得救法。在一念信受间,自知应忏悔而无忏悔心,应惭愧而无惭愧心,其罪恶实不可形容,如是之人,佛德熏心,心多柔软,常仰念佛恩,欲以现生行‘还相回向’之普贤行,而深感心余力绌;如是之人,欲善而不能,何况故意为恶,以恶为庄严,断无此理。若其借口ben愿,而放浪形骸,则可知其未深深体会机法两种深信,非ben愿信者,未蒙佛恩,故其言行,无佛德之熏习。 信ben愿之人,外亦不现贤善精进相,以知自己是恶人,既无至诚真实心,亦无清净不染心,毫无自力,一切皆任佛力(不断烦恼得涅槃)。外若现贤善精进相,则是内外不相应。虽然如此,其行事为人,对己有良心,对人有爱心;念念常思己过,言谈不论人非。能宽谅他人不计较,因知自己亦蒙弥陀之大宽谅故;能布施他人不悭吝,因知自己亦蒙弥陀之大布施故。(实则深知自己罪深恶极,无宽谅他人之资格,故亦无所谓行忍辱之感。)而于父母周遭之人,有感恩心,以有此身此境,方获信心,得脱三界故。 又第十八愿‘唯除逆谤’之文,显明不漏群机之外,亦是诫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和睦亲邻等纲常伦理、去恶行善之意。《大经》下卷五恶段之文,即是具体说明此意。故第十八愿及整部《大经》圆说真谛与俗谛,无遗无缺也。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日
十、谦不受赞 承蒙雅称慧净为‘大善知识’,实深感激。但净一点也没有资格,丝毫不可承担。若法师知道净的生平,就不会如此称呼。净以宿业故,自幼至今,智商极低,可谓愚劣懈怠。小学时代,考试往往零分;长大成人,坎坷困顿,无以立足社会。幸蒙诸佛大悲于苦者,引入佛门,滥厕僧伦,寄食十方,致使辗转值遇ben愿;深觉佛恩难思,悲喜莫名。今虽有刊行净土宗ben愿念佛法门之典籍,亦是就其现有书物,藉净出家之名义出版而已(教界重出家众故)。论净之愚,实无有著作之力,且一切皆是诸缘已具,因人成事耳!净独占其名,难免僭妄,实是无惭无愧之甚矣!向后幸莫以此相称,庶几少增罪咎。信心念佛者,四海皆兄弟。净幸得与诸法师同信ben愿,同预净土人天之众,喜中之喜,无过此喜,真真何幸如之矣! 若论弘扬ben愿,净何人哉,岂有此能力;幸得两位法师,悲心真切,学德服众,将见神州法运,由此而煽;弥陀教法,因之而兴。ben愿念佛法门,信佛救度,一向称名;无义为义,全凭佛力。若能就‘净宗大纲’(净土三部经读本之附录)或‘大经五文’等为经,再以三经其他要文,及列祖要语为纬,以之弘扬,净想如此或可抓住重点。又此法根源在第十八愿及其成就文,而其内涵不出善导祖师机法两种深信之外。收放皆不离此,则要中之要,如掌中物欤! 净愚钝,既无辩才,又不会文章,祈愿弘扬ben愿,能得其人,是所焚香祝祷也。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日
十一、答十二问 十二月九日来函敬悉。某法师深得信心,闻之一喜;仁者所附二信,亦甚妙。 一、学人有疑,应决其疑,既已无疑,即是金刚信,任何人来言妨碍,亦不动摇、破坏。 二、归命即信心,信心发起时,即是真归命。在机法两种深信之下,自然发起归顺弥陀呼唤决定之敕命。 三、烦恼具足之凡夫,自是欣厌不切,火宅之感不真;然若知自己是必堕地狱之身,即能生信心,此心自具欣厌之情。凡夫难免多少有留恋世间之念,然无碍往生,寿命终时,即生极乐,摄取不舍故。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