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印顺法师〈修定--修心与心性本净〉之商榷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JK法师

印顺法师〈修定--修心与心性本净〉之商榷
  印顺法师在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出版的《如来藏之研究》第三章第一节〈声闻经论的心净说〉,著力探讨“早期的心净说,在佛法中的意趣何在?”主要的论述要点是:与修定有关的炼金等譬喻“有引发‘心本净’的可能”;南传《增支部.一集》记载了明确的心明净说。叙述大众部、分别说部的心性本净论,然后引用说一切有部系对他们的批评,并进一步论证有部的批评的正确性;肯定“‘心性本净’与炼金等譬喻,都是‘各各为人’──启发人为善的意趣;不是第一义悉檀(显扬真义),当然是‘非了义说’了。”最后又补充指出:“心性本净论者,并不是从义理的论述中,得出心净的结论,也不是大乘那样,以自己修持的体验为依据。……(而)主要是应用世俗的譬喻,以譬喻来说明心性本净。”然后指出“譬喻量没有成立正理的力量”,结论是“心性本净说,始终以常识的譬喻为依据,是平易近人的,但决不是深彻的。”[注一]
  印顺法师一九八九年二月出版的小册子《修定--修心与唯心.秘密乘》第二节〈修定-修心与心性本净〉[注二],时隔八年又重新论述了同一主题。对照两段文字发现后者所引述的经论,基本上不出〈声闻经论的心净说〉所引述之范围,基本的论述也大致一仍其旧(但也有一个重大的差别,容后述),只是发现后者的论断更加肯定,乃至逾越佛教的常识。
  譬如前者只说:“(炼金譬等)这一类的譬喻,都有引发‘心本净’的可能。”然后引述《增支部.一集》的经文,指出“这是《阿含经》中明确的心明净说。”[注三]论述的口吻尚谨守应有的审慎。但在〈修定-修心与心性本净〉中却把他们之间的关连全部明显的结合在一起了:“从炼金、洗衣、磨镜等譬喻,说明修定而得心净,也就称‘定’为‘心’。这种种修定的比喻,引出一项思想,对发展中的佛法,有极大而深远的影响,那就是‘心性本净’说。”接著引述《增支部.一集》的经文,并加以阐释解说,从而肯定的认为心性本净的思想是“从‘修心’-‘修定’的定境中来。”[注四]
  “心”等于“定”?
  这一段论述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最明显的违背佛教常识的是将“定”与“心”等同起来。如说:“心也渐渐的被用为定的异名了。”[注五]印顺法师在《修定-修心与唯心.秘密乘》中试图建立的就是“心”等于“定”,“修心”等于“修定”,如说:“修定与修心,含意相同,三摩地与心,成为一切定的通称。”[注六]事实上,在佛教用语中,固然“增上心学”等于“定学”,“心一境性”是定的异名,但是也唯有这两个特定的名词如此,在其他地方就绝无以“心”为“定”的例子,因此推论出“三摩地与心,成为一切定的通称”,并不符合经典的用例。
  “修心”等于“修定”?
  此外,“修心”这一语词是否可以完全等于“修定”,也值得商榷。因为从《南传大藏经》的用例来看,《长部.等诵经》在罗列法数时,在“三学:谓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之后有“三修:谓身修、心修、慧修”[注七],在这里,“心修”当然等于“修定”,但是《中部.萨遮迦大经》[注八]中,“心修习”就与“身修习”相对,指的是历缘对境,面对苦受乐受时,不堕愚痴的修习,即并非指“修定”而言。由此可见,“修心”或“心修习(citta-bhavana)”在原始经典中并不是一个严谨的、特定的用语;随顺于“三学”的特定场合,它才专指“修定”,否则在其他的状况下,并不等于“修定”。因此印顺法师认为经典中的“修心”一定等于“修定”,是不十分正确的。
  譬喻什么?
  我们再回过头来检阅印顺法师所引经的经文,以汉译来说,即《杂阿含经》一二四六和一二四七经。这二部经都以炼金师的技巧和次第来说明修习时应注意的事和修习的进步程序,但是二者所譬喻的对象其实是不同的。一二四七经以金师随时洒水、鼓风和俱舍,来说明修定者应随时思惟止相、举相、舍相,才能够“心则正定,尽诸有漏”[注九]。这一段经文显然是用来譬喻修定之技巧的,但是一二四六经则以炼金师从砂中炼金,先除刚石坚块,然后依次去粗沙、细沙黑土、似金微垢,然后再以炉火陶炼,用以譬喻“净心进向比丘”在修习的过程中,先除“粗烦恼缠、恶不善业、诸恶邪见”,然后依次除去“欲觉、恚觉、害觉”“亲里觉、人众觉、生天觉”“善法觉”和“于诸三昧有行所持”,最终方能“得寂静胜妙,得息乐道,一心一意,尽诸有漏。”[注一○]这一段经文,恰与《瑜伽师地论》卷十三〈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三〉在“释杂义经”中所解释的第十部经,即《荡尘经》[注一一]若合符节。《瑜伽师地论》解释这部经,将全经所说次第分为三大类,即“一、除垢陶炼,二、摄受陶炼,三、调柔陶炼。”一是指修行的准备阶段,二是指修定,三是既得四禅之后,在智慧和神通方面的应用。换言之,此经所譬喻的对象,应包括“身修、心修、慧修”,亦即整个修行的过程,而非单单指没有般若慧的“修定”而言。印顺法师将二段经文都解为“修定”,以此来证明“净心”只与“修定”有关,而不包含般若的证知,这是不太恰当的。
  进一步说,一二四七经所说的修定时随时思惟三相,并没有用到“净心”这个字眼,只有一二四六经讲的三学次第深入,烦恼执著次第断除,才以“净心”来说明它。因此我们可以说,以炼金来譬喻:“心离染污而得清净”的,非唯不是单就修定而言,恰恰相反,它还包括般若的深入。印顺法师首先将两段与炼金譬有关的经文混同起来,以为都是说修定,然后再把用来形容三学次第深入的那个净心譬喻说成是形容修定的,而其最后的结论乃成为“心的本性是清净,染污是客体,(这一思想)是……从‘修心’-‘修定’的定境中来。‘定’是通于世间的,外道也能修得,所以外道也有超常的宗教经验。定心清净,是般若所依止,而不是般若-慧的证知,这是对于这一思想必要的认知。”[注一二]经过一波三折的混同与误解,终于得出这样的结论。
  解经之商榷
  印顺法师在〈修定-修心与心性本净〉中论述“心性本净”的思想,“是从修定-修心来的。”其最主要的确证便是《增支部.一集》的那一段经文。印顺法师所引用的是日译《南传大藏经》十七卷十五页,而自己将它译为汉文。他如此译:
  “比丘众!此心极光净,而客尘烦恼杂染;无闻异生不如实解,我说无闻异生无修心故。”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