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上人书信集(1)(10)

…… 凡夫狂性难歇,若无规范,将如野马不羁,为害更大;何况ben愿极易使人误解而堕落,在台湾已有此现象。古德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人性极易方便出下流。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何况学佛

  ……
  凡夫狂性难歇,若无规范,将如野马不羁,为害更大;何况ben愿极易使人误解而堕落,在台湾已有此现象。古德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人性极易方便出下流。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何况学佛团体,其言行岂可不有所规范而更劣于世俗之人!若有机之深信,岂更骄己慢人、好行邪辟乎!若可戒不戒,而诿之‘业力显现’,是外道宿命谬论,非佛陀教诫正说;《叹异钞》之某处亦有此弊病。
  学佛者应有向上向善向净之心,否则不会学佛,何况愿舍娑婆之秽恶,欣生极乐之净土乎! 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团体之可长可久,领导者及干部都要有此风范,古德云:‘宁可老僧下地狱,不将佛法当人情’。
  3、‘信心决定还是幼稚园,还要再学’之事:
  此非正知正见,以信而言,若信心决定,同样获得‘现当二益’,即时获得往生的身份,而住不退转;若当下死则当下往生,若命延即成一向专称的机法一体之行者。当然若有时间机缘,多听闻、多知道此法的殊胜而益增法喜。然而这些对往生不增不减,若喻为幼稚园,还要再学,即表示尚未获得往生身份,如此若当下命终,岂非还不能往生?无有是理。
  ……
  4、‘信心也没有,感恩也没有,一切皆无,唯有名号’之事:
  这段话在文字上颇能让人误解,但你要表达的我能体会。
  名号即称名,称名即名号。名号中一切具足,凡夫虚妄,一切不具,故‘纵发清心,犹如画水’,因此唯有念佛。善导祖师有‘念佛四德’之说,《观经疏》的结论也废定废散,舍机舍法,独举‘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旗帜。信心在于名号本身,而弥陀之恩即使粉身碎骨犹未足酬,然而凡夫亦无真正粉身碎骨报佛恩之心,那将如何?曰‘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悲时喜时,清净时妄想时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何况既机法一体,说信心、说报恩,即是义子。古人云:‘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然做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此,着不得一丝感激之念。如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是路人,便是市道矣!’故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之‘一向专称’实含有深义。‘一遍上人’最初写一首诗表达自己的心境:
  称念者 无佛亦无我
  南无阿弥陀佛之声而已
  觉得不透彻,重写为:
  称念者 无佛亦无我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方才满意。若彻入弥陀悲心,则绝能绝所,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当然机有生熟,言有次第,宜对机说法,因材施教;若非家里人则莫说家里事。
  5、‘信心决定与谈玄说妙’之事:
  在十几年前我初学ben愿时,由于缺乏明师益友的切磋,又无充分资料之下,只有独自摸索信心的内容,而有过所谓信心决定的体验;之后从日本回来,也以此体验配合教理随缘开妙法,后来才发现不对,弥陀救度的ben愿无限地宽广,故往生之道也非要如此如此的信心决定不可,且信心决定的当下与过程因机而异,又体验的信心决定有其难度,是一机一缘之法,不是普机普缘之教;何况有些团体已将信心决定固定化、模式化,而有些则误解信心决定的内涵,以非信为信,近而以非信而废行,并以此骄己慢人。我有一位姑妈住在台北,近八十岁,念佛十几年;他不识字,不懂其他法门,可说是一字不识的‘尼入道’,愚痴无智之辈。每天二、三点即起而念佛,一天之中除了念佛还是念佛,不加杂行。不久前姑妈打电话来说有人曾提起好几个信,其他的信都不行,必须有其中某信才可。听了即忘,又不能完全了解,像这样虽念了十几年的佛,没有那种信,怎能往生?我说是不是解信仰信证信,姑妈说是!是 !我问要那个信才行,姑妈说不知道,记不起来。
  我告诉姑妈:念佛本身就是信心,就能往生,时间一到你就会看到弥陀在你身边。若念佛不能往生,十方诸佛的舌头都要割掉。既有愿生心,又专称名号,尚且耽忧不能往生,岂非一面吃饭一面耽忧不饱!姑妈说每次听我讲都很安心。
  姑妈年纪大,记性退化,ben愿的来龙去脉听了几次,但不久便忘。……像这种根机若将我的过程告诉她,并要她依我的步伐走过一次,我想她只有绝望地洗泪过日。
  6、‘解信、仰信、证信’之事:
  慧净孤陋寡闻,不知有此三信,若仅‘解信、仰信’则略有所知,以净土门而言系出自《六要钞》卷三云:
  ‘解信仰信,宜依根机;
  共归佛智,往生无疑。’
  解信:与‘仰信’相对之语,是以自己的知识理解佛陀及祖师的教理而生起的信心,亦即以智解所得的信心名‘解信’。
  仰信:与‘解信’相对之语,对于佛陀及祖师之教语,不渗杂自己的知识见解,如实地仰受而信,名为‘仰信’。
  以圣道门而言,唐朝一行禅师所撰《大日经疏》卷三注解本经卷一〈具缘品〉之‘大信解勤勇深信’之语而言:
  ‘此“信解”者梵音阿毗目底,谓明见是理,心无疑虑。如凿井,已渐至于泥,虽未见水,知必在近,故名信解也。下文云“深信”者,此信梵音舍罗驮,是依事依人之信也,闻长者之言,或出常情之表,但以是人未尝欺诳故,即谛受依行,亦名为信;与上之信诸佛菩萨义同。梵音本是两名,唐音无以甄别故,同名言信耳’。(大、三九、六一四、中)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