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参究念佛 延寿禅师虽在理论上对禅净二门进行融通,提倡禅净双修,净土为归,但并未提出具体的修持方法。北宋以后,因为净土宗的振兴,禅林念佛之风也日益兴起。元代的断云智彻禅师以净土为归向,开出参究念佛一法,即教人以一句佛号作为话头,参“念佛的是谁”。元、明之间,参究念佛已逐渐发展成一种教界禅修的共通趋势。莲池所处的时代,禅门虽已凋弊,但参禅开悟者仍不乏其人,他本人早年亦从参禅得力。为了更好地接引参禅人归向净土,莲池积极倡导参究念佛一法,力图将净土的持名念佛与禅宗的参话头结合起来。沿智彻禅师之思路,他主张参禅之人不必别举话头,只须念佛数声,回光反观这念佛的是谁,“体察究审,鞠其根源。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合。”契合本心,即了知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然能念之心,亦灵灵不昧,所念之佛,亦历历分明。在《弥陀疏钞》中,他将执持名号分为事、理两种,忆念无间名为事持,称此由参而悟的体究无间为理持。由体究无间而得的“能所情消,有无见尽,清净本然之体”境界,即为《阿弥陀经》中“一心不乱”之“理一心不乱”。 佛教修行讲求一门深入,有人曾置疑参究念佛一法:净土修行单持佛号即可成就,参究主要为求开悟,有违净土往生理念,且参究念佛属于兼带,不符合“修行宜一门深入”之宗旨。其实,莲池也是主张修行贵在一门深入的,至于参究念佛,他认为与净土往生之旨并不相碍: 国朝洪永间,有空谷、天奇、毒峰三大老,其论念佛,天毒二师俱教人看念佛是谁,唯空谷谓只直念去亦有悟门。此二各随机宜,皆是也。而空谷但言直念亦可,不曰参究为非也,子于疏钞已略陈之。而犹有疑者,谓参究主于见性,单持乃切往生,遂欲废参究而事单持,言经中止云执持名号,曾无参究之说。此论亦甚有理,依而行之,决定往生,但欲存此废彼则不可。盖念佛人见性,正上品上生事,而反忧其不生耶?故疏钞两存而待择,请无疑焉。 这是说;单持名号或参究念佛,都是“随病制方,逗机施教。二各有旨,不可是此非彼。”天奇、毒峰二老皆教人参究,空谷景隆教人直念,都是观机而言的。何况空谷只说,直念下去也有悟处,并没有否定参究一法。实际上,净土单持佛号,念念无间,决定可以往生。而参究念佛参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如求往生,正可上上品往生。此是以禅助净,以净助禅,禅净一举两得。在《疏钞》中,莲池对持名的事持、理持之分,正是针对不同根机而言的。他指出,兼带之“兼”有两种含义: 昔中峰、天如谓,禅与净土理虽一,而功不可并施,今日兼修者何?盖兼之义二,足蹑两船之兼,则诚为不可。圆通不碍之兼,何不可之有?况禅外无净土,则即土即心,原非二物也,安得更谓之兼? 显然,中峰明本、天如惟则虽曾说过“修行不许互相兼带”,是针对行人将禅与净土分割为两门,心不专一,终至两无所获之情形而言的,“良由念佛者,自疑与参禅异致,念外求禅。参禅者,自疑与念佛殊归,禅外觅佛,心分二路,业不专精,故所不许。”而这里提倡的参究,正是“圆通不碍之兼”: 今念佛者,即于念上体究,不曾别有作为。即拳究手,即波究水,是一非二,何得名兼?纵名为兼,如是之兼,非世之所谓兼也。兼亦何碍,势至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佛兼禅也。普贤以不可思议解脱,往生安乐,禅兼佛也。故永明谓有禅净土,犹如带角虎,而圆照禀单传之旨,亦以净土密修,是皆兼而不二,一而常兼者也。 莲池极力强调参究念佛是在念佛上参,依旧是一门,并非二事。 可以看出,莲池提倡的参究念佛不同于禅门参“念佛的是谁”。禅宗参究者不注重信愿求生,不求佛力加被,即使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谁,以求开悟而已。而这里的参究念佛,是以理事无碍为理论基础的:一方面,以禅家参话头的方法参“念佛的是谁”,另一方面,参究之人无论悟与未悟,对净土皆有真实的信愿,求佛力加被,往生西方。此即以净土为主,参究助之。这样,以信愿为前提的“参究念佛”便将自力和他力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禅者参禅与净土念佛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成为莲池导禅归净之方便。 据此可以看出,为纠狂禅、滥禅之弊,莲池以净土为归向融通禅净,继承发扬了禅净双修之风。其思想广大精微,契理契机,不仅在明代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且对近代净土宗乃至整个佛教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导向作用。 二、真可对净土流弊的批评 紫柏真可专主禅修,毕生以复兴禅宗为己任,对净土谈论较少。真可对明末佛教的现状颇为忧虑,认为“此来佛法大患,患在天魔外道,患在盲师资七大错耳”,第三错即在于以净土念佛排斥参禅、看教: 以为念佛求生净土,易而不难,比之参禅看教,惟此着子最为稳当。我且问你,净土染心人生耶?净心人生耶?半净半染人生耶?若染心人可生净土,则名实相乖,因果背离;若半染半净生净土者,吾闻古德有言:若人临终之际,有芥子许情识念娑婆世,断不能生净土;若全净心人生者,心既全净,何往而非净土,焉用净土为?如果以为念佛一着子,能胜参禅看教,岂非大错? 显然,真可对当时净土法门出现的一些弊端是相当不满的。修禅之人有自恃利根薄净土为愚地愚妇所修之著相法门,同样,修净土者亦有执净土斥参禅修定为落空之举。此二者执有执无,俱是不解佛法真义。净土法门仰仗弥陀他力ben愿之力,一生成办生死大事,较于通途法门之难解难行被称为“易行道”。但是,“易行”也是相对而言的,净土往生虽仗他力,仍不废却自力,“至心信乐欲生其国”者方可成就。至于往生晶位之高低、证道之深浅、见佛之迟速,全在行者持名功夫之深浅。就是说,净土行人需有识破身心一切皆幻,对西方净土发出真实信愿的认识基础,且在日常生活中修持净业三福,正念宛然,佛号不断,如此精进修持方可在临命终时感佛接引,往生西方。所以,净土修行自、他二力不可偏废,虽有“易行道”之称,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相当不易的。真可“净心”、“染心”之论从禅者强调自力解脱的立场指出,念佛求生净土必须有“净心”的功夫,“心净则佛土净”,如果过分依赖他力轻视自力,平日不作看破放下、自净其心的努力,临命终时情识种子现行,则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又谈何往生净土。他的另一段言论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念佛求生净土之义,义在平生持念,至于临伞终时,一心不乱,但知娑婆是极苦之场,净土是极乐之地。譬如鱼鸟,身在宠槛之内,心飞笼槛之外。念佛人以娑婆为笼槛,以净土为空水,厌慕纯熟,故舍命时,心中娑婆之欲,了无芥许,所以无论其罪业之轻重,直往无疑耳。倘平生念佛虽久,及至舍命时娑婆欲习不忘,净土观想不一,如此等人亦谓念佛可以带业往生净土,以义裁之,往生必难。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