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明末四大师禅净观比较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JK法师

一、莲池之导禅归净

1.净土为归

莲池袾宏早年从禅门得悟,因其居云棲寺四十年间专弘净土,对明末及近世之净土宗影响深远,被尊为净土宗第八祖。在禅净关系上,莲池持圆融无碍的态度,从理论和修证上加以融通,主张禅净双修,并以参究念佛之法导禅归净。

五代永明延寿禅师的“禅净四料简偈”开创了“禅净双修”的理论先河,奠定了禅净关系的基本模式。为挽宗门颓风,莲池继承延寿禅净双修之旨,从理论和修行实践上对禅净进行了进一步融通,以净土往生作为禅宗参禅的归宿与保障。但是,与延寿以禅净为二门、禅主净从之双修不同的是,他以净土为主导地位,极力提倡禅净不二,禅净同归,成为禅净融合的集大成者。他从念佛不碍参禅的角度,极力强调参禅应以净土为归:

古谓参禅不碍念佛,念佛不碍参禅,又云不许互相兼带。然亦有禅兼净土者,如圆照本,真歇了,永明寿,黄龙新,慈受深等诸师,皆禅门大宗匠,而留心净土,不碍其禅。故知参禅人虽念念究自本心,而不妨发愿,愿命终时往生极乐。所以者何,参禅虽得个悟处,倘未能如诸佛住常寂光,又未能如阿罗汉不受后有,则尽此报身,必有生处。与其生人世而亲近明师,孰若生莲花而亲近弥陀之为胜乎。然则念佛不惟不碍参禅,实有益于参禅也。

这是说,禅与净土,理虽无二致,但如论事修,则有天壤之别。净土法门若能信真愿切行实,便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永出生死。而参禅之人唯仗自力,不求佛力加持,即使能参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如果不能断尽见思烦恼,依然要在三界当中受生受死。相反,参禅人若能兼修净土,则更能增益自己的所悟所修。

禅以自力为主,净以他力为据,事实上,自力和他力的区分并非绝对,唯仗自力的参禅与仰仗佛力的念佛也并不是不能沟通。净土念佛虽仗佛力,亦需自己真实“信愿行”的力量,自他二力不可或缺;禅宗参禅虽依自力开悟,也可仰仗佛力求生西方。这样,如果参禅得悟,现生明心见性,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花开见佛,证无生忍,即四料简中所谓“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纵然现生参禅未悟,也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永超生死,自然得悟,即所谓“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因此,莲池极力主张,参禅之人应兼修净土,发愿求生西方,以禅归净,以净导禅。

2.事、理一心不乱

持名念佛的修持方法可分为三种:一者明持,指出声称念弥陀名号;二者默持,指不出声,在心里默念;三者半明半默持,指微动唇舌念,亦称金刚持。莲池强调,无论何种方法,念佛的关键在于“执持”二字,“执者,闻斯受之,勇猛果决,不摇夺故;持者,受斯守之,常永贞固,不遗忘故。”他将此“执持名号”又分为事、理两种,“忆念无间,是谓事持”,指“闻佛名号,常忆常念,以心缘历,字字分明。前名后名,相续不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嗔烦恼诸念之所杂乱。”“体究无间,是谓理持”,指念佛时辅以禅宗参禅的方法,“闻佛名号,不惟忆念,即念反观,体察究审。鞫其根源,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合。”

莲池认为,持名一法广摄诸根,事持、理持可随各人根性而定,根器稍钝之人适宜先勤事持,后渐究理;根性大利之人则可径就理持,此名顿入。事持、理持虽有层次、境界之别,然“摄心体心,两种念佛,事理互通,本不二故。”“作用小殊,及其成功,一也。”所以,他强调持名念佛有专事者,有专理者,“机亦互通,不必疑阻。”仅能事念者不必自疑理性不明,所为无益。事实上事亦能通理,纯一念去,自然有所悟处,所谓“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唯勤理念者亦不必自疑称佛名号少而致落空,事实上理亦能通事,念念理一即是念念弥陀。无论事持、理持,执持至极,即可达到念佛一心不乱的境界,“一心者,专注正境也;不乱者,不生妄念也。”

天台智者大师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疏》中解释“一心称名”,将其分作事、理两种,“存念观音,无有间断,名事一心。若达此心,四性不生,与空慧相应,名理一心。”莲池秉承古德之意,亦对念佛一心不乱作事、理之分。他认为,由忆念无间而至事一心不乱,“事上即得,理上未彻,惟得信力,未见道故,名事一心也。”此事一心不乱唯得到信力成就,只能伏住烦恼,还不能破除烦恼,所以是有定而无慧;由体究无间而至理一心不乱,此又分两个阶段:第一,了知能念所念,更非二物,即在能念的心之外,无有佛为我所念;在所念的佛之外,无有一个心能念于佛。第二,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离于四句。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若言亦有亦无,则有念无念俱泯,若言非有非无,则有念无念俱存。“如此言思路绝,无可名状,故唯一心。斯则能所情消,有无见尽,清净本然之体,更有何法而为杂乱,以见谛故,名理一心也。”此理一心不乱纯属理观,不专事相,由观力所成就,不但能伏住烦恼,且能照破烦恼本空,所以是定慧双得。

莲池还以理一心不乱即是实相,与华严诸经进行了会通,指出《文殊般若经》中之一行三昧、《华严经》中的一行念佛及一时念佛、《大乘起信论》中说的观佛真如法身,皆是此理一心之义。另外,《观经》中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起信论》中的直心、深心、大悲心和《往生论》中的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三心,乃至《华严经》之十心,《宝积经》之十心,无不具於此理一心之中。还有净名经所说的菩萨成就之八法、《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德云比丘所开示的二十一种念佛门,亦不出此理一心之外。

理一心不乱当属实相,因此其含义无尽:其一,理一心不乱即“作”、“是”二义。《观经》云:“心想佛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阿弥陀经》开示一心持名,由此一心,终当作佛,从因至果,名之曰作;即此一心,全体是佛,非因非果,名之曰是。其二,理一心不乱即是定中之定。修少善少福名曰散善,一心不乱多善多福名曰定善。事一心不乱属定善中之散善,理一心不乱则属定善中之定善。其三,理一心不乱即菩萨念佛三昧。《佛说菩萨念佛三昧经》中言正念诸法实相是名念佛,虽无信愿往生等语,实则“当尔之时,巨浪微波,咸成止水,浓云薄雾,尽作澄空。唯是一心,更无余法,故云无不一也。”此经念佛三昧是以无念而入,而《阿弥陀经》则以有念巧入,二者作用虽稍有别,从究竟之理上讲毕竟不殊,因此同名念佛三昧。其四,理一心不乱即达摩直指之禅。达摩祖师说禅,直指灵知之自性。此理一心正是灵知之自性。禅净二宗门庭施设虽有不同,其所证并无两心。其五,理一心不乱则心王心所无不一。念佛之人开始以耳识闻彼佛名,次以意识专注忆念,“以专念故,总摄六根,眼鼻舌身,如是六识,皆悉不行。念之不已,念极而忘所谓恒审思量者。其思寂焉,忘之不已,忘极而化所谓真妄和合者。其妄消焉,则七识八识亦悉不行。”其六,理一心不乱即“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念佛至于理一心,则念体本空,念实无念,“由念空真念,生人无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离生此。心佛众生一体,中流两岸不居。故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在莲池这里,理一心不乱非但即直指之禅,即此一心一大藏教无不收尽。显然,他意在将诸宗收摄归于念佛一路。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