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略论慧能禅学三无观念实质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JK法师

太虚法师在《中国佛学》一书中曾说过“中国佛学特质在禅”,这是对中国佛学史性质的深刻结论,一语道破玄机。在以禅为特质的中国佛学中,禅宗之禅是最为特胜的法门可以说禅宗之禅是中国佛学的主流。而中国化的禅宗之禅的开,创者就是南宗慧能六祖大师。慧能禅学思想集中表现在《六祖坛经》一书中。所谓慧能禅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就在于讲明心见性与顿悟成佛。对明心见性与顿悟成佛提供理论根据和实践方法,则是《六祖坛经》一书的一贯之旨。关于明心见性与顿悟成佛的理论根据与实践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概括为禅学的总纲;通过实践方法的现实性来显现理论根据的逻辑性,这是慧能禅学的别具风格;三无观念就是慧能概括出的禅学三大要素,一无念为宗、二无相为体、三无住为本。我们认为方法与思想应是一致的,禅是通过方法来表达思想,尽管具体的方法不能全部显现出禅的整体思想,但也能使得学人由方法而悟入整体禅观。从现代哲学角度看,慧能禅师在《六祖宜坛经》一书中所提出的三无观念,具有极为深刻的哲学思想涵义。本文试图通过对“三无”命题的研究分析,从而澄清三无观念的内在实质,以便学禅人立正知见,如理亲修,证无言妙道耳。

无念为宗可谓禅学实践方法的第一观念。慧能禅师在《坛经》中是这样解释无念的,“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为无念。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我们都知道,慧能禅师是在五祖弘忍处闻听《金刚经》中“应无所往,而生其心”后,开悟见道的。可以说慧能的禅学都是在阐发其所悟证的般若真性之理。他在开悟前曾有一偈,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认为此偈已经对佛性真心有所领悟,但是尚须进一步深悟般若真谛,因此,更为说《金刚经》。慧能听《金刚经》彻悟时曾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时五祖便认可慧能彻悟了万法根本之自性。慧能偈语是从真空门道出,五祖则认为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只知真空尚不彻底,还需深悟般若玄义,从般若空义中再悟万法不离自性的妙有观来才算圆融。慧能闻经后之叹语则属于从妙有门道出。真空妙有本为一味,慧能深契一味真如之理,便成为一代祖师。后来他就以真空妙有不二而二的辩证观来阐释他的禅学理论。对于“无念为宗”这一命题,也是充分地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所谓无念,并非止念,而是在念离念,无念本质上是一种中道观。在慧能的理解上,无念就是般若三昧。何谓般若?般若是梵语音译词,汉意是智慧。般若有三重内容:一是文字般若,指理智思维与语言符号;二是观照般若,指禅观体认的智慧;三是实相般若,指真性与智慧不二性。无念是属于观照般若义,故可称为般若三昧。在《坛经》中,慧能曾说: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在慧能禅学中,定慧是体用关系,故在讲无念般若之定时,即时也就显现般若菩提所亲证的诸法真如自性了。慧能的禅学是一个不二法门。因此,无念中道也是不落两边的正观,无念中道法是明心见性与顿悟成佛的共同法则,只有无念才能明心见性与顿悟成佛。而无念的合理性是什么,则有必要进一步地阐明。无念是什么?为何无念?无念后会有什么境相呈现?无念就是在念离念,心不被相转。心有念即落两级,或常见或断见,常断二见与真如自性相违,故不能契入佛境。只有通过无念修为,才可能断除两极执见而直入佛境,由于无念之时为正定,在无上定中所呈现的就是法身自性的全体。因此,无念是学禅的基本信念,只有践行无念行,就会顿悟成佛与明心见性。无念的实质就在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执之心是真心,真心无所住,无所住就是无念,在无念的观念上建立禅的实践论。

与无念观念相应的是无相为体观念。如果说无念义是从主体建立的禅学命题,那么无相义就是从客体上建立的禅学命题。慧能在《坛经》中是这样解释无相义的:“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时以无相为体”。建立无相义的理由是:作为一切客体现象,都是缘起自性空的,当体无实性可言。因此《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坛经》也云“本来无一物(相)”。物相本无,故称为无相,无相之体是实相,故称为无相之体。无相与无念,是从主客两方面来建立的中道方法原则。有念则必有相,有念则为妄念,有相则为妄相,离妄则真,真相无相,真念无念。由于学禅之人易有两极执情,一是执外为实,二是执内为实,或一是执外为虚,二是执内为虚。本来法性无实无虚,但由凡夫执着而有。慧能禅学是开中道正门。双破两极,故立无念无相义。无相义的深蕴是极其奥妙的,它可以解决存在论的本性问题。在一般哲学中,客体事物是离心而独立存在者,它不以主体心识为转移的。在禅学维度看,一切事物皆于主体心识功能而有差别相生,离心万物无体,万物皆依心而生。无相义实质就是认为相不离心,心体无念,物体则无相,主体与客体统一为一体真如本体时,无相与无念的真义就自然地呈现出来。不过对真知的体证有两种:一是证入真如、二是言诠真如。一切经教典籍都是言诠真如,但依此即可行入离言真如。真如有二性:一是本体不变性,这是指理体而言;二是现象随缘义,这是指事相而言的。“诸法无常”就是对真如之相的定义,“无常”之理则常恒不变,就是真如之性的定义。由于无常无住,故无一法可相,无一法可念。为此,慧能禅学立无念无相义为其要素,做为学禅的方法论。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这样说禅学不是哲学,但是禅学确实包括了哲学的本性问题,并且给予了禅的解答。

无住为本是三无观念的最后一个命题。其实无住在理论逻辑上是无念与无相的前提。何以证之?《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一个证明。而生其心就是无念之真心,而无念之真心是在以无住为前提而提出的,只有应无所住,才能生其无念真心。诸法性体缘起缘灭,无常住之性,一切诸法都以无住为本性,因无住为本,才能有无相为体,这就是又一证明。

无住观念的哲学意义也是极为深刻的。从哲学维度看,无念与无相都是在主客境遇中静态的观照,而无住则是在万有变化中动态地整体体认,静态与动态的统一观构成了禅学方法论的整体轮廓。通过三无统一的体认,禅学的真如自性本体才能呈现。禅要实现的是宇宙大统一的活生命,而在凡夫必然的境域里,只有通过大彻大悟之圣者们慈诲的既定方法来做指南,去获得那活自在。三无观念是互为表里的统一观念,缺一不可。三无思想高度概括了大乘佛教的全部教义,处处体现缘起性空的实相法印。然而禅学又以独传“佛祖心印”为自居,其实教内所传的实相印与教外别传的佛心印是一致的。就连慧能禅师也是听经悟道的,在理论的层面上,三无的义蕴就是这么大概意思。但从纯禅学来看,一切万法都不离自性,所谓无念、无相、无住都不过是自性所生之法而已,诸法自性本心唯证乃知。因此禅学是以真参实悟为其本怀。至于在禅学中解决了多少哲学问题,那不过是禅学的副产品而已。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