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略论观心工夫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JK法师

假如将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的内容加以高度浓缩,把附加在佛教表面的外衣都剥落殆尽,那么,其结果,必昭然显露出佛法最实质的目的——教人成佛。成为一个生命的觉悟者。使每一个依法修行的众生当体成佛,成为和佛陀一样“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张澄基语)佛法的真正精神就在于此。

但是,这么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教理却招致从古至今的无数人对它产生种种的不解、非议、诽谤、误会;同时,从古至今也有无数的人们为了阐释这一伟大的精神而宣经布教,著言立说,开方便之法,设通权之计,企图觉醒众生的沉沉迷梦。但仍然有无数可怜的众生著相修行,为法所转,由此演绎出无数求悟反迷,欲升还坠的闹剧。

究竟如何成佛,如何成为一个生命的觉悟者?

对于这个问题,从来就有二种观点。一种是心外求法,认为在我人的觉心之外还有个绝对、永恒的真理存在,企望藉之以求生命的解脱。无疑,这种观点由于放弃了自身的人格和尊严,高贵的灵性为外境所转,必然导致求悟反迷的歧途,自救尚不能,更毋须说利他了。另一种观点,是佛法所倡言的“内明”,即“万法唯心”、“心外无佛”。它正是我们修行正道,觉悟成佛的指导原则。

那么,落实到具体的修法上,面对佛法浩繁的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应该如何取舍,以何法而得悟呢?

《心地观经》中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四信道信云:“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五祖弘忍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古德有云:“若不观心。法无来处。”禅宗标榜“明心见性,即心是佛”。如此总总,无不说明.观心法门是佛法觉悟之道的切要修法。尽管各宗各派各个时期在入手方式、名相、偏重方面有异.但无不是观心功夫的变通,究其实质,实是万法归一而已!

即便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不假修持,直超顿悟的禅宗这个无门关,亦是如此,不离观心。

但是,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学禅的人,既无精研教理的见地,又无实际修证的体验,妄自分彼分此,说是说非,偏执地认为观心功夫是教下修法,不合禅宗旨意,不肯脚踏实地作现心觉照工夫.一味口头滑利以机锋转语为禅机,奉公案妙偈为圭旨,把几句古人话语拿来装点门面,唬弄他人。逢人就读玄说妙,逞口舌之能以自得,如此这般不仅自欺欺人,而且浪费了人生大好时光。甚而,有的人拈出《坛经》里慧能大师“本来无一物,何处 惹尘埃”的偈语作为佐证,认为神秀“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观照工夫乃是下根之人的渐修法门,不是正统禅宗。殊不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乃是六祖开悟以后的见地。虽然《坛经》对慧能悟前的修持未有详述,但可以肯定,没有历经“时时勤拂拭”的打磨又何能领略“本来无一物”的气象?未见性人,明明心中烦恼横生,是非迭起,心随境转却自欺欺人地高唱“本来无一物”,鹦鹉学舌地搬弄古人话语以标洒脱,堂皇门面,见笑大方!而且就是见性以后也还得长时间的护持、保任,恰好慧能悟后混迹猎人群中十数载,其“牧牛”之行不正是一种更细致入微的观照工夫?另外《坛经》中六祖多次批判“看心观净”的敝端,其目的乃是纠正当时人们着相修行,执指为月,以筏为岸的愚昧而施以的棒喝。须知,法本无法,方便而设,若不应机,良药亦毒。所以,六祖又说:“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并非“看心观净”的问题,而是修行人不能正确领悟其旨,以致求悟反迷。君不见慧能大师在点悟惠明时所言:“汝若返照,密在汝边”乎?不正是现心功夫的运用之妙?

纵观禅宗发展的历史,从慧可“觅心了不可得”的安心法要,至六祖慧能“本来无一物”的顿悟成佛,乃至于后世的机锋棒喝,澄心默照,公案话头之参,虽然其中接人度化,渡岸藉舟的方法不乏通权达变,但丝毫也不曾离于对自身心性的观察觉照。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宋元以下很多入禅方法有很大流敝,不仅没有了初期禅宗那种直指人心的干净利落,轻松痛快,而且容易导致修行人一辈子“时时勤拂拭”,死在句下,成为枯木禅,不得开语;从而逐渐断送了禅宗的慧命。当然就应机而言,仍不失一种方便。

毕竟,禅宗是具有大乘智慧的中国人对佛法心髓的直接把握,这种传承之间没有任何的凭籍和过渡,完全是以心印心的领悟,当下圆成,不假他涉。因此,它的观心功夫也自有它独特不同众法之处。下面就尝试着作比较,以显现禅宗修持的独到之处。因是学理的探研,不免一家之言的固陋;故望读者善自领会,勿为文转,也祈望有识者指正。

教下的观心功夫,首先要休心息念,将六尘万缘一概放下,善事恶事都不思量,过去未来一概不想,直观当下念头,憧憧往来,起灭不停,勿执着他,勿随逐分,勿断除他,只管细细静看。妄念起时一看不知去向,旋又复起,仍如是观,念若不起,仍观照着,久久纯熟,直至一念不生,自生妙悟,与般若相应。

由此我们可看到,教下观心乃是从生灭不停的妄念入手,渐渐深入以行开悟,正乃‘时时勤拂拭”是也,而宗六观心,单刀进入,径指根本。且看“念佛者是谁”“打坐观心者是谁?”“父母未生我以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拖着具死尸行、住、坐、卧的是谁?”“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我’在何处安身立命?”,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其特点乃是直接审察能知、能觉、能观、能照的主体,主体一破,客尘自除,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直至能所双泯,主客不二,则自然脱露出我人的本来面目。如此置功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比较二者,亦可看到,教下观心,入手较易,但取效甚难。而宗门观心入手就如口咬铁团一般吞吐不得,其所需观照力较大,但收效亦丰,时节到来,确可直超顿悟,一得永得。

虽然作了上述学理上的比较,但在实际修证中,二者又是圆融统一相互涵摄的,而且,一般的学禅之人还是应该首先从观妄念入手、脚踏实地地作好“时时勤拂拭”的功夫.因为,我们应理智地看到,无始以来.我们的心灵在贪、嗔、痴三毒的熏染下,慧根少而恶习深,生活在现世这个人欲横流光怪陆离的社会环境里,我们抵制不住外界的种种诱惑而恣情纵欲、放浪形骸,追名逐利,执妄为真,疲惫不堪地为外境牵来转去,莫名其妙地被感官折腾得死去活来,愈来愈深地蒙昧了真心,耗散了心力,然而,我们要参禅悟道,了生脱死就一定得有一个过程,需要收心练已,需要反省忏悔,需要有一个心力逐渐回收、集中以求最后打破漆桶的过程。从来没有天生如来、自然释迦。一味地高谈“空无”、“放下”、“直超顿悟、不践阶梯”是没有用的,所以一定要老老实实地坐下来,调和心灵的矛盾、清扫心灵的尘垢,确立正确的修行方向,以“一念万年去”的精神,破釜沉舟的气慨,去完成心灵的净化、升华以至觉醒,彻底地结束环境、感官、心识对我们的欺骗、愚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