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圆满的成佛之境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JK法师

一、引言

在中国佛教里,最为全面的成佛宗教实践体系是为止观法门,乃由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豈顗所创,是证人涅槃境界之要法。其止观学说为天台宗的根本教义,由三种止观组成:渐次止观、不定止观以及圆顿止观。

1、渐次止观的代表作是智顗的禅法理论,他将当时所有的佛教禅法实践都整合进了他的禅法之中。这种禅法呈渐进式由浅人深,直至达到解脱。止观的意思在智顗的理论中已经被扩展到包括整个的佛教实践,即指戒、定、慧三学。

2、不定止观的代表作是智顗的六妙门理论,即数息门、随息门、止门、观门、还门、净门。不定止观的意义在于,行者能于任何一门获得解脱。

3、圆顿止观的代表作即是《摩诃止观》——天台宗实践之法要。就智顗而言,圆顿止观是最圆满的实践之道,属于终极圆教。智顗所强调的是,“圆顿”即是圆融顿极,始终不二。从初发心的修习至最终的证果并无区分,皆具足中道实相:“圆顿者,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智颤称这种与实相认知密切关联的圆顿止观为不思议境界。

二、不思议之心:一念三千

此不思议境界具体可以在心的范畴里来探讨。因为只有通过众生之心,方能契人中道实相。此心由每一念组成,故心可以推减至一念。智顗认为,实相的开显在于解析一念的内容,因为真理无处不在。从这个思路出发,智顗推出了他的“一念三千”的理论,而三千诸法则由空、假、中三谛总括之。契人三谛的捷径即是观心:以心观心,观每一念从心中生起,而每一念都包含了三千诸法。

三千诸法由十界、十如和三种世间组成。智顗主张,众生介尔一念,即含十法界。每一界具其他九法界,而成百界。另外,每一界含十如的特性,相乘而成千如。每千如又乘以三世间——众生世间,五阴世间和国土世间。如此共成三千之法。三千诸法代表了一切法,是智颤对实相的具体描述。

既然众生本性即具实相,作为实相本身的三千诸法便同样是无处不在的,即具体落实到众生的念念之中。凡夫一念心,即具十法界。何者?十法界即是实相的显现。既然众生本具实相法性,那么,十法界在在处处,亦无时不在众生的心念之中了。一念恶即是地狱、饿鬼、畜生;一念善即是人、天;一念慈悲便是菩萨和佛。智颤的结论是建立在这样的推理上的,这就是,若众生心念中不同时含藏整个十法界,如何会有不同的法界显现呢?显然,当下一念即包括全体,“一即一切”也;而全体亦只在每一念中显现,所谓“一切即一”也。而众生之所以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候表现为与某一界相应,照智顗的理论,那只不过意味着,一念善即是善显而恶隐,一念恶则是恶显而善隐罢了。善、恶本是一体,唯有隐、显的区别。隐的一面并非因其隐而不存在,显的一面亦不能因其显而取代隐藏的一面。善、恶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犹如冰和水的关系,乃是一种因缘而起、存在于同一实相体中的状态。

三、三谛与三观:互即互融

“三千诸法”是智顗联系观心对实相在认识论层次上进行体系化的学说。故此,每一念所具三千诸法在本体论意义上即是实相本身,而实相的特性由三谛凸现,是为空谛、假谛和中谛。分别而言之,“空谛”指诸法皆依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因而空无自性。此空谛是为了破除人们的错误见解,以及由此而生地对事物的执著。“假谛”指事物虽空,但有名字,暂时呈现有相的虚幻的存在状态。此假谛的作用是激励菩萨人世度众。“中道谛”是关于诸法的最高智慧,即事物本身即是实相的显现,是空和假的统一一一即空即假,同时又是绝待无有分别——非空非假。空、假、中三谛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则是互具互融,不可分割的。空本身也是假,也是中;假本身也是空,也是中;中本身也是空,也是假。所以,智顗就以“三谛圆融”来形容事物的体和相:即空、即假、即中。

体悟此三谛的方法就是三观。通过三谛观,行者便可得三谛于一心中,此为“一心三观”。

“一心三观”不仅是初阶实修的方法,而且也是修行证果的境界。这就意味着,建筑在三谛基础上的三观的证得即是成就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即是获得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以及佛眼。肉眼和天眼能见粗细之色,慧眼能人空见真(空观),法眼能见俗分明(假观),佛眼能深观中道二谛(中观)。

智与眼之所以联系在一起,是因为“观智”是从主体能知的角度来看,“眼见”则从主体能见的角度来说。知见相应,方为“佛知见”诸佛如来照见诸法实相妙理之知见慧解)。智顗解释智和眼的对应关系曰:“对眼智者,智即三智,眼即五眼。三观能知因缘三谛之理,即是三智;能见因缘三谛之理,即是五眼。”‘也就是说,“佛知见”即是具足五眼、三智。智和眼没有分别,智所知即是眼所见。能知故,以智而论知;能见故,以眼而论见。智颤曰:“眼即是智,智即是眼。眼故论见,智故论知。知即是见,见即是知。佛眼具五眼,佛智具三智。”

四、三观:对真理的渐次深入

在智颤的判教体系中,“一心三观”属于圆教的体系。然而,这一理论是从“次第三观”演化而来的。次第三观是别教人所习,为隔历次第而修空、假、中三观。行者先修习声闻人的“从假人空观”,渐进至菩萨的“从空人假观”,最后到达佛之“中道第一义观”。

1、从假人空观这代表了声闻人对真理的认知层次,即现象世界的存在皆因缘和合而成,无有常住不灭之性,故空。行者观诸法因缘而生,变幻无常,无有自性。这种空观破除了无明众生将虚幻的现象界当成真实永恒的谬误。当行者通达了事物的假有性时,他/她即悟人了空谛,断除了烦恼,超出了轮迪,成就了定力。所以,空观能使行者具足定力。然而,声闻人对他们所证获的空观过于执著,误以为是终极真理,因而停滞不前。故智顗认为声闻人之解脱并不究竟。

2、从空人假观这是为了克服对空的执著。与声闻人的空观相反,实践菩萨道的行者认识到他/她修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救度众生共同解脱。故菩萨由空观而进入假观,从破除诸法以人空,进展到建立诸法以入假,承认假有世界的价值,以此而破除对空的执著。此假有观与凡夫之视假为真的错误观念显然大异其趣,不可同日而语。换言之,在了知诸法幻有的基础上,菩萨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诸法虽无常性,但却因缘合和而有名相,并暂时存在。为了普度众生的事业,菩萨积极人世,以此假有观来完成自度度他的重任。故在智顗看来,菩萨之“出假化物”迥异于无明众生之沉溺于假有,因为他们既不明了现象世界之空幻,也不清楚假有之价值,只是在生死轮回中沉沦而已。菩萨所证获的假有观建立在空观的基础上,但又超越’了空观,故远离凡夫轮回之苦因,又不局限于声闻人空观之自度,而是在自度的同时积极人世度众。显然,凡夫之假观是受苦之因,而菩萨之假观是人世利益他人之动机。因此,“从空人假”观是在否定存在为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以空观来指导假观。所以,假观能令行人智慧圆满。智顗说“是故教道菩萨,从空人假,用道种智,入菩萨位。若不滞空,如空中种树,分别药病,化众生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