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持名念佛,入有得空,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无念,即凡成圣。至哉妙用,不可思议。 4、 念佛乃修行之径路,持名又为四种念佛之径路,称为径中之径。又本经不倡‘一心不乱’,直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但能发心专念,皆可往生’,故更为明确简要。故称净宗第一经。因其为直捷中之直捷,方便中之方便,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利济众生,此经为最。 (五) 大圣垂慈,特留此经。 1、 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2、 今于末世,浊恶弥深,众根愈劣,垢重障深,恶浪滔天,毒焰遍地,世尊垂慈,仍特留此经以作慈航。正显本经兴起之胜缘,持名法门之妙用。佛恩深重,粉身难报。
◎ 二、本经体性
一、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体。实相者,真实相也,又平等一相也。 实相无相—离一切虚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实相无不相—非顽空与断灭。‘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二、实相离言说。南岳云:‘说似一物即不中。’故云,凡有言说,皆无实义。
三、《圆觉》云:‘诸幻尽灭,觉心不动。’‘幻灭灭故,非幻不灭。’故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四、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五、论云:‘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此论直显事理无碍之一真法界。即事而真,当相即道。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一一皆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一一即是实相。故云本经以实相为体也。
六、《要解》云:‘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七、本经云:‘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此即本经之所开示者。弥陀世尊,宣此妙法,欲惠予众生以真实之利也。此三真实,即一即三,方便究竟,不可思议。依正法门,举体皆是‘真实之际’。
◎ 三、一经宗趣
一、宗谓宗旨,又修行之要径也。趣者,趣向、归趣也。体是理,宗是行。是故依经宗旨,明其所为,识其所求,究其所至,名之为趣。
二、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圆生四土,迳登不退’为趣。
三、明宗: (一) 经云:三辈往生之人,莫不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因。 (二) 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第十八愿是一向专念。故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弥陀ben愿之心髓,全部大经之宗要,往生必修之正因,方便度生之慈航。本经所崇,全在于此。修行要径,唯斯捷要,故为本经之宗也。 (三) 发心有二义,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 1、 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 2、 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3、 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 次须知三种顺菩提门: (1) 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安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 (2) 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 (3) 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生彼国土故。 (四) 元晓师云:‘发菩提心,是明正因。’又云发心有二:(1)随事发心,如四弘誓愿。(2)顺理发心,信解诸法实相而发心者。 (五) 元晓师等以发菩提心为正因,念佛为助行。善导、灵芝与日净宗诸家则以持名为正行,发心为助行。莲池大师和会之曰:‘还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