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弥勒:“乐”的表征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JK法师

佛教是崇拜佛的,到了大乘佛教,还崇拜立志作佛的菩萨。佛的数量非常之多,能称上名号来的,就有“千佛”之众,实际上是无限的;与此相应,追随佛后的菩萨,人数决不会少于佛。因此,佛教提供可崇拜的对象,实在是数不胜数,这是佛教区别于其他一神教的特点之一。

佛教的教理否认有甚么外在的造物者和救世主,而主张人的命运由人自身决定,包括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和内心的信仰,都按严格的因果律,所谓“业报”法则安排的。因此,诸佛菩萨,归根到底也是人自身的产物。由于人的品格、需要、愿望及行为等千差万别,作为人的一种宗教心理的投影的佛菩萨饿,当然也就不会是一种形象。从这层意思上说,佛教创造那么多佛菩萨,,大都是其教理的拟人化,只具有表征的意义,譬如“佛”(Buddha)这个外来语,意译“觉者”,它只表征获得觉悟者的形象,绝对不能译作“神”或“上帝”。二者有根本的区别,是决不可以混淆的。传说释迦牟尼有十大弟子,分别代表十个“第一”,所谓智慧、辩才、解空、说法、多闻、持律、头陀、天眼、神通、密行等,那表征意义就十分清楚。中国佛教比较普遍的崇拜“四大菩萨”,也是各有所表:观音表“悲”,地藏表“愿”,文殊表“智”,普贤表“行”。佛教经典善于使用譬喻,连它的因明推理形式也把譬喻当作大前提,而寓言之丰美,令治文学的学者都大为赞叹,我认为这与它把教理拟人化和把佛菩萨表征化的思想方法一致,都是在突出现实人的主体性地位,而不是强加给一个外在于人并凌驾于人之上的甚么神秘实体。关于弥勒信仰,也属于这种情况。由于弥勒又别具个性,再经过中国佛教信仰者的加工,所以可供研究的方面很多,例如他的“上生”,他的“化身”,就都是颇饶兴趣的话题。本文仅就《弥勒下生经》所塑造的弥勒及其净土,谈些读后感。

佛教崇拜的弥勒,其实有两个位次,一是未来时态的佛,一个现在时态的菩萨;弥勒净土也有两个,一个是在“欲界天”的中间一层,称作兜率天的后院天宫里,一个在“阎浮提”,即我们现实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但不管在哪个位次上,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都不脱离一般佛教十足厌恶的“三界”,并且就在“三界”的那个最下层次“欲界”之内。因此,从严格的佛教教义说,弥勒所在的国土,本质依然是应该超脱的“秽土”,《下生经》的理想过,又等而下之,竟就安置在“人间”、“人界”,但也因此也就特别受到我们普通人的欢迎。现代中国佛教在海内外都在提倡“人间净土”,我认为这可能成为佛教的一种潮流,而其经典根据就是《下生经》,它就是“人间净土”的原始范本。弥勒的根本性格,也与佛教推崇的一般导师不同,他不在“救苦”而是“施乐”。佛教所谓的“乐”,是相对“苦”而言,狭义指快乐,广义则是幸福,所以弥勒也就是欢乐幸福的象征,对于弥勒的信仰,则成了对欢乐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弥勒意译慈氏,慈就是爱。以爱实现人间生活的幸福,应该是大乘佛教的本意,弥勒信仰也就成了最贴近大乘佛教本意的信仰。

据《维摩洁》、《弥勒所问ben愿》等佛经说,释迦牟尼出生在“五浊恶世”,众生刚强难化,不知惭愧;道德败坏,不易教诲;六时作恶,不知厌足,因此,佛教的重点是讲地狱,饿鬼,畜生等“刚强语”,使人作恶不善事时,有所畏惧;菩萨则行种种难行苦行,布施国土家园,财物妻子,以至耳目头足,血肉脑髓,以利益众生,成就佛道。所以释迦牟尼是苦难的产物,也是舍己救人的崇高表率。原始佛教即把人生是苦作为全部教义的出发点,把铲除苦难的根源,作为解脱的终极目标。像家喻户晓的观世音菩萨,也是以救苦救难的形象而深受信徒的虔敬。弥勒作为菩萨,与观世音不同,作为佛,也与释迦牟尼有异。他只教化众生和成佛的途径,不是舍身苦行,也不作种种呵斥,而是但行“善权方便安乐之行”,为唯一信条。至于“方便安乐”的内容,说来很多,总归不外两点:一是劝人归依佛教,行善待戒;二是劝人相信,弥勒“ben愿”建立的思想国土,定会到来。也就是说,弥勒之布教,不足单纯斥责众生如何罪恶深重,也不足用地狱、饿鬼等神话恐吓人们不去犯罪,更不倡导把亡国破家,毁形舍身当作解脱的手段,而是要从正面的,积极的方面着眼,告诉人们,人生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有一个美好善良、丰盛欢乐的世界,完全能够凭借众生自身的力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我们人世间实现。因此,《弥勒大成佛经》说,弥勒下生出世,全是为了“施乐”,他“本为菩萨时,常施一切乐,不杀不恼他,忍心如大地”。

这样,弥勒之作为现在时态的菩萨,就是以“常施一切乐”为己任;其作为佛之于未来出世,就是给我们一切世人带来“乐”。我想,弥勒下生我们人世间来建立净土的信仰,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特别受到贫困苦难的民众的拥戴,与其在佛教中别树一帜,改痛绝尘世的消极悲观主义为提升尘世的积极乐观主义,从而给人以生活的 信心和勇气,有绝大的关系。

西方净土和唯心净土,在中国佛教的净土信仰中占有极大的分量。相对于弥勒下生信仰而言,“西方”虽然“极乐”,但他不属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使人难免有疏离之感;“唯心”虽然可以满足净化心理的需要,但它最多止于独善其身,更不能实际地改变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弥勒下生弥补了这两种信仰上的缺陷,使就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迫切要求改变生存环境的人,特别感到亲切而且可行。现在,首先让我们看看弥勒将要下生于我们的这个世界,已经有了些什么样的变化(据《大成佛经》《下生经》):

第一,自然环境:海域有所减少,其地平净如琉璃镜。诸者适意可意悦意的香花,花鬓柔软,状如天僧,所生吉祥果,香味具足。丛林树花,干果美妙,极大茂盛。时气想适,四时顺节。谷食丰贱,人民织盛。城邑次比,鸡飞相及。

第二,城市建设:此土有一大城名“翅头末”,高广千百由旬,七宝庄严;七宝阁楼。

端严殊妙;(列诸宝女,手执真珠罗网,密悬宝铃,声如天了;渠泉树木成行,流水异色,更相映发,两岸纯布金沙;街巷宽敞,悉皆清净,有大龙王洒掩尘土,令其润泽,犹若油涂;陌巷处处有明珠柱,光耀如日,昼夜无异;市民也随时洒扫,维持洁净,男女便利,地裂受之,受己还合,生赤莲花,以避秽气;人之将终,自然行诣山林树下,安乐取尽,社会安稳,无有怨贼劫窃之患,城邑聚落无闭门者,亦无衰恼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以此都城为中心,复有八万四千众宝小城以为眷属,居民不管远近,随意交往相见,无所障碍。全境到处是园林浴池泉河流沼,无数美鸟,各出妙音,四时花卉,昼夜常开,果树香美,充满国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