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是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彼岸世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以个人的欲望和思维等一切努力无法达到的纯净地带,于是,她只存在于人们的理想与梦幻之中。然而,我们必须有梦想,有梦想才有希望。作为一个出家人,我也喜欢做梦,关于彼岸,关于自然,关于世界,关于国家,关于社会,关于民众,关于弱势群体,关于佛教等等,甚至关于华岩寺的梦。自从前年出任华岩寺方丈后,学院教学与现实寺院生活的强烈落差,让人有些措手不及,对日常修学不力悔恨交加。虚誉之下,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诸如人才奇缺、资金困难、工作关系复杂、疲于应酬官商学及虔诚来访者等,尤如一头初生牛犊,拉着一架传承数千年的又大又旧的破车,几乎不能驾御。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这庞大的机构软着陆(以前从未有过任凭管理及修学指导经验)。我长长舒了一口气,开始了崭新的佛教未来规划--当然是现实的。而在现实中无力实现的想法,我就以乌托邦的形式存在着,也许有一天,乌托邦就成了社会上真真切切的事实! 为什么我要以佛教组织论开篇呢? 佛教发端于印度恒河流域,光大于中国。印度半岛相对与外界隔离,每年分三个季节,10月到3月是(冬)春季,南方春色宜人,北方寒冬凛冽;4到6月是夏季,温度高达四五十度,干旱炎热;6到9月是雨季,暴雨连连,瘟疫流行。冬季寒冷,夏季暑热,雨季潮湿,一年中几乎无法出外旅行,印度佛教多在夏冬两季安居坐禅,禁足不出。这种恶劣的环境、气候造就了印度人重冥思禅修,注重心灵自由的特色。释迦在世时,其弟子乞食游化,居则雨林树下。虽有六度四摄、六和敬等教导,惟以禅为乐,无较强的组织观念。佛陀圆寂时,弟子们请教以后组织化如何?佛陀的答复是不必形成世俗的管理机构,"以戒为师"(原文是依法、依律为师)即可,这就决定了佛教是一个"以法以律"为纽带的松散型组织,即共同学习佛陀的教法,共同遵守佛陀制定的戒律,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 印度次大陆文化中,少有组织及时间观念。古印度一个城邦就是一个国家,除阿育王以武力统治全印度及外族入侵外,印度极少高度统一,形成严格管理的国度。如果佛陀同意形成世俗佛教管理机构,在印度也无法实施,冬季太冷,夏季太热,雨季多雨,彼此交通不便,佛教以乞食为生,亦无强大经济实力支撑管理机构。 佛教传入中国后,受中国宗法制度影响,僧团管理趋向家长制,乞食生活变为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尽管如此有违佛教戒律,但国情如此,出家人只有靠劳动(分宗教法事或田间劳作等)获得食物。中国是一个封建帝国,他不容忍任凭实力组织出现,包括宗教团体。历史上的中国佛教,虽然也有过组织化的雏形,如丛林清规的内部管理模式,如三阶教的慈善机构形式,如悲田养病院的社会福利形式等,都因为封建帝王惧怕形成强势政治实体或强夺佛教慈善基金充实国库而夭亡。当然,历史上大量附佛外道如白莲教、FLG之流,借佛之名,强大自已的势力,危害政府,也让中国历代政府甚为忧心。 纵观佛教的组织管理,从印度次大陆特色的注重心灵管理的戒律学,到中国宗法制度特色的丛林清规式的内部管理学,始终没有形成世界化统一化科学化的佛教组织。 近代佛教大德太虚大师曾提出佛国、佛化、佛僧等三佛主义(对应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高倡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与当时流行的革命潮流相应),发起中国佛教会等统一化组织,开佛教组织化之先河。 佛教组织化,可以参考太虚大师的构想,吸收东方管理智慧及西方管理学经验,融丛林管理及山头佛教的诸种特色为一炉,形成独具特色的世界佛教一体化格局(幻想一下再说)。 对于佛教组织化,当以世界格局为基础。先成立世俗性管理机构"世界佛教联盟",作为佛教的统一机构,统率世界一百八十余国的国家级佛教机构。世界佛教联盟首脑为推举制,由各国佛教领袖中产生,三年一任,可连任两届。联盟以世界佛教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日常事务设常委会,由秘书长负责。常委会下设教育、教务、法务、文化、信徒会、慈善等管理机构,指导世界各国佛教事务。世界佛教三大语系应平等对待,四众弟子皆是佛之使者,不得有亲疏。 世界佛教联盟之下,各国成立佛教会。佛教会长官由选举产生,三年一任,可连选连任两届。日常事务由秘书长负责,任期同上,秘书长由长官提名表决制。佛教会下设机构依照各国行政特色设立,如太虚大师所说,成立诸如持教院、宣教院,将佛教的管理机构由省而县直达乡级,并负责村级弘法事务。使佛教信众有归,进入佛教就受到培训学习,尤其是专业的修学指导。 在世界佛教联盟的基础上,成立世界级佛教慈善机构,力量如红十字之类,哪里有灾难,就到哪里,以体现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各寺院分属地方佛教团体,集中财力物力,办好佛教大学、佛教文化机构及开展多样性传教活动。为解决目前佛教严重资金不足的问题,应成立佛教实业社,以居士或社会专业经济管理人士,按国家商业模式运行,以解决弘法、教育、文化、慈善等基本费用。 僧伽制度之整顿,寺院模式之改进,弘法方式之推进,教育手段之普及,此为佛教组织化之目的。(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