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首楞严经》与禅道智慧三题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JK法师

《首楞严经》作为“宗教司南”,与禅宗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被誉为禅学第一书,并且在宋后的三教合流思潮中与《圆觉经》一起成为僧俗两界影响甚大的佛门典籍,在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拟以《首楞严经》与禅宗的关联为基础,诠解其中所蕴含的禅道哲理智慧,剖析《首楞严经》在禅道典据嬗变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及其内在原因。

《首楞严经》,十卷。“首楞严”为佛所得三昧(三摩提)之名,万行之总称。属大乘秘密部。《首楞严经》由七处徵心的观心法门,详言七大性具、小大无碍、念佛圆通、坛仪神咒及心戒律仪,历涉诸种禅境。贤家据以解缘起,台家引以说止观,禅者援以证顿超,密宗取以通显教,成为中唐以后调和华严、天台、密教、禅宗的重要典籍。被称为“正法的代表”,是“佛的真身”、“佛的舍利”、“佛的塔”、“照妖镜”(宣化《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序》《首楞严经:正法的代表》第1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

今天,研究《首楞严经》与禅宗的关系及其所蕴含的禅道哲理智慧,剖析《首楞严经》在禅道典据嬗变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及其内在原因,对于揭示《首楞严经》的理论智慧、突显《首楞严经》的实际影响,深化禅佛教研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首楞严经》及其与禅宗的关联

《首楞严经》共有显密五名。一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二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三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四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五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大佛顶首楞严经》、《大佛顶经》。

思想主旨《首楞严经》初述阿难至外地托钵乞食,被摩登伽女用幻术摄入淫席几将破戒之时,如来遣文殊师利以神咒往护。阿难悔恨自己道力未全,启请宣说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最初方便。所谓妙奢摩他,即最高之禅定;所谓三摩钵提,即等持;所谓禅那,即静虑。如来显示真性圆明无生无灭本来常住之理,诠说一切众生别业妄见与同分妄见,示以“大佛顶首楞严经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以抉择真妄;令二十五位菩萨各说最初得道方便以显圆通,说四种律仪(淫、杀、盗、妄)令离禅魔,说四百三十九句大佛顶陀罗尼令除宿习,并说明三摩提、五十七位修行次第、奢摩他中五十重阴魔等。大体来说,从初启请到结经名,即从卷初至卷八中,密陈三观之体(三观之体)以明理,旁通悟入之方(三观之相)示修行,提示证真一路之用以证果(三观之用)。乃大开修证之门,总示迷悟之根,正示一心三观之相,略示解结之方,广示最初方便;从精研七趣至五十重随魔,即卷八至卷终,乃曲示迷悟差别。

总之,《首楞严经》以明理、修行、证果为整体脉络,依一心而立三观、修三观还证一心,阐明心性本体,说明“根尘同源、缚脱无二”之理及二十五圆通法门,并解说三摩提之法与菩萨修位阶次。“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 (智旭《阅藏知津》)。

传译真伪考《首楞严经》,与鸠摩罗什所译之《首楞严经三昧经》有异。其每卷之首均记:“一名中印度那兰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卷一并云:“大唐神龙元年龙集乙巳五月己卯朔二十三日辛丑,中天竺沙门般剌蜜帝于广州制止道场译出。菩萨戒弟子前正谏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授,乌长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此经传译有四说:一说是因南使流传来此。弥伽释迦译语,房融笔受,怀迪证译(唐智昇《续古今译经图记》、《开元释教录》卷九);二说是房融奏入,神秀亲遇奏经,因而传写归荆州度门寺(宋释子璿《首楞严经义疏注经》);三说是房融抄写留家供养,因而传出(《宋高僧传》卷六《唯慤传》);四说是《首楞严经》咒是主体,后为房融等窜加、润色而成(《朱子语类》卷一二六)。

自古以来对于此经真伪争执不决。怀疑者以此经不载于唐、宋、元、明四大藏,且内容与其他经论不符。所疑概有:一般经论说四大、五大或六大,而该经于六大外又立“见大”而为七大;一般经论只说五趣、六趣,而该经于六趣外又有仙道一趣而成七趣;一般经论只说菩萨修位阶次五十二位,而该经初立乾慧位、中间切入四加行而有五十七位;卷十说行阴魔立十种外道论,与各经论所说相违。至于吕澂更著有《首楞严经百伪》,述《首楞严经》疑伪一百0一例。历代论方虽至今未决。然考据上的辩难是历史的真实,义理上的实际影响是思想的真实,应予以适当分疏,不能以考据上的辩难而忽视、掩盖、甚至否定此经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及其意义。有人认为,《首楞严经》的理论创造恰好就主要就体现在二根本与真心论、七大与唯根论、十二类生与法身论等所谓可疑处之上(太虚《楞严大意》)。

交涉禅道《首楞严经》旨趣与禅宗理行相应,禅系注疏则强化、突显了其内蕴的禅道特质。

一方面,《首楞严经》本涉禅道。总揽《首楞严经》,从教风上看,《首楞严经》统摄顿渐而重顿悟渐修:“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卷十);从禅机上看,其“委婉指示”与中国南禅的“直指玄通”仍有区别,如经中阿难云:“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卷二),圆澄评曰:“世尊慈悲,故有落草之谈;若是祖师门下,待他问如何得知是我真性,便与他一百二十棒。”尽管如此,《首楞严经》仍处处显露破执的机锋,如“徵心”(卷一)时如来擎拳咄喝,实可视为禅家棒喝机锋的始祖;“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同于禅宗悟后起修的入路;七处征心、八还辨见,开示由理起行、悟后起修的禅要,对于禅宗的参究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关于五阴魔境的说明,给禅修者以警醒。“若以《首楞严经》之全部脉络义理观察,明理、修行、证果,仍以归入千余年来最盛行的禅宗较为确切。”(太虚《楞严大意》)“《首楞严经》一经,禅者多取以为准的”(明本),禅者“虽不能通三藏众典,《首楞严经》一部,不可不精熟也”(智旭)。可见,被誉为“禅学第一书”实不为过。

另一方面,禅系注疏,发明幽趣,剖裂玄微,禅解《首楞严经》,代有其人其作,已然自成一系。自中唐以至清末,注疏概有百家,其中禅宗约二十五家。唐代慧振、惟慤、弘沇三疏已失传。现存注解主要为宋以后著作,重要者有:宋德洪《合论》、咸辉《义海》、可度《笺》、觉范《尊顶》;元惟则《会解》;明函是《直指》、祩宏《摸》、德清《悬镜》及《通议》、大韶《击节》、真可《释》、乘旹《讲录》、元贤《略疏》、曾凤仪《宗通》;清济时《正见》、净挺《问答》等。如明人曾凤仪著《首楞严经宗通》,认为《首楞严经》全经均与祖师禅机相涉,“诸宗师出词吐气,接引初机,语意多似《首楞严经》”(《楞严宗通缘起》)。清人济时依据临济“四句纲宗”(夺人之法、夺境之法、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以阐明全经脉络,显示出此经处处有禅,为禅机系统化的著作。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