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鸾大师为了能够更加充分的说明,众生往生净土是依靠阿弥陀佛的ben愿力,在《往生论注》中引用了《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进一步作了详细的叙述。如《往生论注》云:“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昙鸾大师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十念往生愿”,作为众生往生净土的增上缘。将众生得以往生净土迅速成佛的原因,归结为阿弥陀佛的ben愿愿力。这一理论极大的鼓舞了普通信众对往生净土的信心和愿望,对净土思想在民间的流传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4、以“信愿持名”提出“二道”说 昙鸾大师提出“二道”说的又一重要思想依据是“信愿持名”说。昙鸾大师提出“二道”说的目的在于劝导众生修学净土法门,而往生净土的重要条件是“信愿持名”。世亲菩萨在《往生论》中提出五念门成就可以往生,如《往生论》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成就者。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其中“赞叹门”即是信愿持名说。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解释说:“称彼如来名者,谓称无碍光如来名也。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此即是说众生只要能称念彼佛名号,即可往生弥陀净土。因为彼佛光明无碍能破众生一切无明,满众生一切志愿。昙鸾大师运用这种“信愿持名”的理论,建立弥陀净土的“易行道”说思想体系。 昙鸾大师对于众生“信愿持名”往生净土的条件,依据《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提出“十念”即能往生净土简捷实用方法。昙鸾大师认为虽有人造五逆十恶不善之人,若能在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开示,以十念相续者亦能往生净土下下品。如《往生论注》云:“有人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无量苦,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南无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乐净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不退。” 此即是说众生只要“信愿持名”,既是在临命终时能够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十念声,就能够往生极乐净土。关键在于众生对阿弥陀佛的无上愿力和对极乐净土坚定不移的信愿。 三、昙鸾“二道”说净土思想 的现实意义1、对“易行道”的正确认识 昙鸾大师的“二道”说思想,出自于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娑论》,而龙树菩萨提出“二道”之说具有其现实意义。印度佛教当时正处在部派佛教衰败,大乘佛教正在兴起的时期,为了更多的人来接受大乘佛教思想,将佛陀圣教判为“二道”,认为二乘靠自力得解脱的修行方法太难,而净土思想所倡导的依靠阿弥陀佛来接引而往生较为容易,这样无形中人们对净土经典思想的研究也就越来越重视。如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娑论》中所说:“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声闻辟支佛地。若尔者,是大衰患。是故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我们从龙树的《十住毗婆娑论》可以看出,当时龙树菩萨提出“易行道”之说,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种“易行道”思想的提出对于当时大乘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为了追求和平安定的生活,对于净土思想往生净土的主张很快接受,再加上昙鸾大师本身由于身体上的疾病和痛苦,自然对往生极乐净土的思想更加推崇。所以昙鸾大师特别倡导龙树的“二道”说,大力宣扬净土法门为“易行道”,鼓励人们通过念佛名号依靠佛力接引而往生极乐净土。所以说昙鸾大师当时倡导净土法门为“易行道”,也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难易”之辩 难行道与易行道之“难易”是对机不同而言,佛陀所说圣教虽有“难易”之别,但其目的是为不同众生的根性而说,有上根之人依靠自力就能断除烦恼得到解脱,如佛在世时所说小乘经典及方等诸经论皆为“难行道”。有下根众生业力深重,必须依靠佛力接引先往生净土,然后再成就佛果,如净土法门就是佛陀专为末法众生业力深重者所说,称为“易行道”。如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所说:“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难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士之说。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此即是说,佛陀所说圣教有难有易者,是因为众生根性不同佛陀圣教自有“难易”之别,而佛陀圣教本来“平等一味”无有高下、浅深、难易之别。 另外,所谓“难易”者是相对而言,其实所谓“难”者并非真实是难,所谓“易”者也并非真实是易。虽然判净土法门为“易行道”,但如果就佛教理论上而言,往生净土法门者,必须是福慧具足、一心不乱者,入念佛三昧必定往生。如《佛说阿弥陀经》云:“舍利弗,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者,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里所说,“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七日一心不乱”等,皆是说明往生净土者并非只是称赞一句名号就能往生,而是运用此“一句名号”来修善根福德,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如此者才能决定往生极乐净土。所以说,净土法门名“易行道”者,并不是形式上或言说文字上的简单意义的“难易”;而是相对于依靠自力修行一生成就佛果而言,依佛力接引往生净土然后再成就佛果者为“易”。 结论 今本论文仅是从昙鸾大师的净土思想,佛陀说教之本意以及龙树提出“二道”说的现实意义,来论述“难行道”与“易行道”的真实含义和价值观。虽然净土法门在近代佛教史上得到了快速发展,占有了今天中国佛教“行持”的主导地位,但在教理的研究和对佛法的正确认识上,应当客观的、平等的、实事求是的看待净土法门为“易行道”之说。唯有正确、客观的看待净土法门为“易行道”之说,才有利于人们对净土思想的正确理解,不至于盲目的信仰成为一种“迷信”。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修学净土法门,信愿持名阿弥陀佛圣号而往生净土,成就圆满无上佛果。这只是本人的一点不成熟思想和粗浅认识,今撰写此论文,其目的请诸位佛学专家和大德高僧赐教。(信息来源:摘自《佛学研究》)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