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学院僧教育之禅修课题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JK法师

一、个人的办学经验

谈起佛学院的僧伽教育,对我而言是很深刻的。我在念初中的时候非常爱看佛书,我的剃度师父续祥长老就写信跟我说,他要办佛学院,叫我去读佛学院,结果一直到我当兵回来,师父的佛学院还是没有办成。师父说纯男众佛学院才能念,那个时候台湾没有男众佛学院,只好去慧日讲堂。因为全台北市只有慧日讲堂不赶经忏,是讲经最多的地方。后来自己自修、到处听经,到大专佛学社演讲、和大专学生互动,然后被中坜圆光寺如悟法师请去当教务主任,在圆光住了六年。想起自己年纪轻轻十几岁就出家,却没有办法真正接受很严格、有系统的僧教育,有感于台湾光复以来道场寺院办学不多,如悟法师想办学,我们就跟普献法师一起,虽然经验都不多,但就在民国七十年办圆光佛学院第一届招生,这让我比较有机会思考台湾的僧伽教育,注意到台湾佛学院的过去,和现在种种问题。

二、僧伽教育的重要性

僧教育当然很重要,现在台湾佛教出现很多问题,就是因为青年僧没有好好教育。例如现在佛教一下子很多道场都要办大学,还有争取「佛诞节」放假,这些虽是好事,但我认为我们想作这些事,所应准备的条件还不够。佛教想办大学,可是有多少教授、多少学者是佛教徒?或是能去领导大学、教书的出家人又有多少?自己人才不够,教团又无法团结合作、互动也不够,大家都想当祖师开办,各显神通,佛教缺点统统暴露出来。以前党政官员不清楚佛教内部如何,现在则知道得一清二楚:这是因为大家要办大学、办医院,政府希望我们协调合办,但是大家争来争去不相让,出家人讲究享受,生活富丽堂皇,彼此各拥山头不团结,所以他们看出佛教的问题了。

印光大师说:“不当住持、不传戒、不收徒弟”,如果每个人都这样,佛教就完蛋了;但他这句话是对治义,可以看出当时佛教乱传戒、乱度徒弟。现在台湾也是如此,剃度、受戒没有一定标准,出家也没有规划出家后的教育,有些出了家,也不和师父学,到外面红祖衣就穿起来了,大转法轮,没多久就要上电视了,到处化缘要盖道场,这都是出家后没有强制性的僧教育之结果。古时候说出家三年不离师、五夏学戒,这些现在没有人尊重了。我出家四年多,没有离开师父学习,要当兵的时候,师父说:“我看你穿这套衣服去军队报到,也希望看到你能穿这套衣服回来。”我的确依教奉行。假如中国佛教会能有足够的权力,对于沙弥应该要受几年教育,才能受具足戒,那更好。

三、僧伽教育的方向与次第

1.僧伽教育的本质内涵

我们如果站在佛教是宗教性质的立场为出发点,僧伽教育应是培养出家众,在寺院僧团共同生活中的僧格教育。从这大原则、大方向来思考,如果用设立世俗大学研究所的教育、治学方法、环境来培养僧伽人才,这个落差可能会蛮严重的。在圆光佛学院办教务时,我建议用“三学总持”当院训,亦即培养住持正法人才、续佛慧命是佛教第一个使命。信解行证是修学的次第,解是教量、行是证量,对经律论的研读当然是不可少的;而在行持上,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放在出家人来讲就是“生活即修行,修行即生活”,出家人是甚么生活?出家人基本原则不能离开僧团生活、僧团环境,各道场不妨有专宗的偏重,但基本精神上,寺院本身就需要营造成一个修道的场所;日常作息、早晚课、一天多少功课,就是陶冶陶铸、培育僧才的摇篮。进入出家就是入众,僧团里面就是一个修行的环境,过寺院生活就是修行生活。

2.先培养宗教人才,再培养学术人才

近十年来,台湾佛教学院的发展演变,又进入新的领域,比如说接触到国际佛教的互动,它的视野更宽广;研究方法也受到日本、欧美新的治学方法的影响,比较导引到知识性、方法论、考证学、语言学的方向。但这种将经典支支节节、片断割裂地研究,若学习的份量放太重,会是一种偏差。台湾佛学院的研究不一定要步日本的后尘,这可由佛教大学所设的佛学研究所来运作;寺院主导的僧众教育,在初阶段,要先透过对传统大经大论的研读熏习,培养戒定慧、慈悲喜舍、宗教的道心、信念与情操:比如说对生死、无常、世间是有漏法,这种深刻痛切的生命砥砺;出离心、解脱道等修行理念;以及菩萨道、菩提心、大乘悲愿的长养,然后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提出一个更超越、更不同新的诠释。如果不懂传统经论,直接接上新的诠释,那在宗教情操、心性修行上可能就有断层,不能衔接。

我个人可以阅读学术界的新作品,而且向来也能掌握学术界新的发表、新信息,我觉得要了解它,也不应该与它们脱节,可是我从很传统的道场出来,出家三十多年了,接触到印老的思想,也接触到现代的治学方法,我还是觉得先从传统打基础是对的。我看到很多人,擅长世间治学方法、引经据典、原文对读对照,有专业的优越感,有其成就的地方,但说到要为众生苦难、为佛教承担的悲心愿力,那不一定有。前年元亨寺办“研究生学习论文发表”,我的专题演说就讲“宗教人才与学术人才”,我思考这两者还是有差异,出家众要有博士学术人才,但常态的僧教育应该是先培养僧格,所以我认为我们应先培养宗教人才,再培养学术人才。

四、整体佛学院教育的概况

1.师徒制与佛学院教育的差别

师徒制的优点是,假如师父本身德学够,跟着师父学,就成了宗风,真正能够灯灯相续、衣钵相传,甚至青出于蓝。但台湾师徒制太标榜子孙道场,缺乏不同宗派间的互动,格局不够宽广,就佛教长远的发展来看,不见得很健康。当然,这要看领导人的风格,也不全然这么说。中国佛教史上,隋唐佛教最鼎盛,各宗派各领风骚,但当时佛教是互相学习,而且保持很好的互动。

以前在圆光、宝华等佛学院设计课程的时候,采各宗各派兼容并蓄,我的思想受印顺长老影响较深,可是我不会把印老的思想当完全的主轴,那一位天台、华严讲得好、我们就把那位老师请来,禅、净土都是如此,让它各擅胜场。办佛学院应该给予来上课的学生,有机会认识各宗派的特色跟领域,至于这个学生契入那一宗派、那一法门,让他自己选择。佛学院教育如果能兼顾到各宗,这对出家僧格与学问的养成,会比较全方位、比较宏观一点;师徒制则比较局限。

2.台湾佛学院教育呈现的问题

现在佛学院普遍的问题就是师资少,有些老师身兼数职到处兼课,学生跟老师的互动、共同生活的机会少,这就差了。比方说总是看不到院长,教务主任、训导主任也都不住在学院,这种学院会办不好!因为主要领导办学的人,除了课堂上的授课,他还要身教、以身作则,跟同学生活在一起,这是很主轴而重要的;台湾到处在办学,但是学生稳定度不好、流动率多、向心力不够,和这点有关系。至于课程的设计、聘请师资,大多数大同小异,最近显出风格来,像慈光禅学院就很有风格,以禅学为重,世学、社会学就不一定比例摆那么多。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