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人无我论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JK法师

被称为“印中之印”的“诸法无我”,乃佛教三法印的核心,是贯彻佛家诸乘诸宗教理的命脉,为鉴别是否佛法的准衡。大乘佛学分诸法无我为人无我、法无我两层义蕴。人无我之“人”,梵文原为“补特伽罗”(Putgala),意译“数取趣”,指多番出生入死、往来于诸道的论回主体——自我。执着实有这种东西,是生起诸多烦恼、导致生死苦果的总根子,也是孳生一切丑恶社会现象和人性阴暗面的渊薮。诸乘佛典,皆共同力说补特伽罗无我,破斥补特伽罗我见,旨在引导众生如实认识自己,自宰其心,自净其心,令生命升华,社会祥和。

补特伽罗无我的含义,《瑜伽师地论》卷四六解释说:“于诸法中补特伽罗无我性者,谓非即有法是真实有补特伽罗,亦非离有法别有真实补特伽罗。”意谓三界众生的存在(欲有、色有、无色有)并非即是真实自我,也不是离此存在别有个真实自我,质言之,即既无“即蕴我”,又无“离蕴我”。该论卷六五又把凡夫、外道的一切补特伽罗我见归纳为四种:“一者计我即是诸蕴;二者计我异于诸蕴,住诸蕴中;三者计我非即诸蕴而异诸蕴,非住蕴中而住异蕴离蕴法中;四者计我非即诸蕴而异诸蕴,非住蕴中,亦不住于异于诸蕴离蕴法中,而无有蕴,一切蕴法皆不相应。”该论和其它经论中,对这四种我见有透辟的辨析驳斥。

五蕴非我

《瑜伽论》所举第一种我见:“计我即是诸蕴”,意谓认为个人的五蕴——色(物质、身体)、受(感受)、想(思想观念)、行(意志)、识(心识根本)——便是真实自我。这是常人与生俱来、无谁不有的见地,印度六师外道中的顺世派即张扬此见。佛经尤《阿含经》中所批判的我见,主要是指这一种。

世人无不确认有个自我,执我、爱我、维护我,一切思想、言行,无不以这个所认的自我为中心而运转,讲起话来口口声声“我(或老子、老娘等)如何如何”,做起事来始终以我为出发点:我怎么办?此事对我有利还是有害?脑子里思此念彼的念头,终归以“我”的肯定为基座。即便是考虑前生后世,乃至信佛学佛,也还是离不了“我”。思量“我前生是谁,死后到哪里去”,筹计“我要超出生死,要成佛度众生”,终归都是围绕着“我”这个轴心旋转。古语因而有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认计我、为我为人之天性。

然而,试问紧抱不放的这个“我”,究竟是什么?以何为实体?答案大概无非是:某某人,男或女,年龄、体格、相貌特征、性格、才能、职业、头衔,……等等。由此而扩展到我所占有的东西:我的钱、住房、财物、妻子儿女、名誉、地位、作品等,佛学名为“我所”者。

一般人日常所体认的自我,乃至社会上大家公认而据以分别你我他的自我,大略如是而已。马赫《感觉的分析》一书中说:“显得相对恒久的,还有记忆、心情和感情同一个特殊物体(身体)联结而成的复合体;这个复合体被称为自我。”他说的记忆属佛学五蕴中的想与识,心情、感情属受,身体属色;以这些东西的复合体为自我,正是佛学所说执五蕴为我。对这种个体人格、分别自他意义上的自我,佛学并不否认,而名为“俗我”(世俗意义上的我)、“假我”(借世俗习惯而说的我或藉各种条件组合而成的我)。佛学破斥的我见,是认此俗我、假我为出入轮回而不改故态的补特伽罗或真常不变的主宰者——阿特曼(atman)的见解。佛典中破斥这种我见为错谬、论证无我的理由,大略有三条:

一、五蕴皆非自主故,非真我。《佛说五蕴皆空经》云:

“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应病及受苦恼,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既不如是随情所欲,是故当知色不是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我(atman),哲学义蕴主要指“自作主宰”,自作主宰者当然是随心所欲皆能如愿,但五蕴却非如此。就拿这个血肉之躯(色身)来说吧,如果它是我,能自作主宰,便不应患我主观愿望并不想患的疾病,不应受我主观并不想受的苦,便应随我心意,我要它健康它就健康,我要我的面孔漂亮它就漂亮,我要我的身段苗条婀娜它就苗条婀娜,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受、想、行、识四蕴,也莫不如是。受,常有我所不希望接受的苦、忧、愁、恼、焦急等。想,常有我所讨厌的邪思杂念,如不愿想起的怨家仇敌的面影,偏偏爱时而浮现,练气功修禅定要想象的境相,却偏偏要被杂念扰乱,难得明现。行若自主,便不应迁流不住,不应有意志薄弱之时。识若自主,便不应有与身心的矛盾。考察五蕴,一一皆非能自作主宰的自我。

二、五蕴皆悉无常故无我。无常变易,生灭不息,是世间现见一切事物共具的本性,五蕴无不如是。《杂阿含》第十二经载佛言:

“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受、想、行、识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非我。”

无常,有一期无常(阶段性的无常)、刹那无常二义。凡人肉身,莫不有死,死则腐烂变坏,不复存在。而且从生到死,一直处于变易中,按大的变化,分为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等阶段,每一阶段,形貌差别显而易见。一个人幼年和中青年、老年的形貌之别,并不比两个相貌相肖的人之间的差异小。梁启超曾讲过:凭什么相信今天坐在讲台上讲学的这个梁启超,便是几十年前坐在他妈妈怀里吃奶的那个梁启超?《中论》论述道:若身体是不变的自我,有其自性,则婴儿应常如初生时大,不应有匐匍时、长大时乃至衰老时。没有哪一个阶段的身体形貌可以长住不变,这叫一期无常。若更深究,则色由因缘合集而成,身体是头目脑髓、四肢躯干、筋肉骨血等部分的组合,各部件由地(骨肉等)、水(血液等)、火(热量)、风(气、运动)“四大”元素集成,“四大”由“极微”(微观粒子)集成。从头目脑髓等部件到每个细胞,到地水火风,到极微,无不日日、时时、念念乃至刹那刹那皆在生灭变异,如《楞伽经》所言:“速灭如电”。这叫刹那无常。

至于受、想、行、识的无常,则更显而易见。心中念头此起彼灭,有如猿猴从这根树枝跳向那根树枝,躁动不已,没有一刻停息。若说乐的感受是我,则应常乐而无苦无忧;若说苦的感受是我,则应常苦而无乐。若说某个想法念头(想)是我,便不应再有其它想法念头。若说记忆是我,如西哲罗素所言:“昨天存在着一个其感情我还回忆得起来的人,那个人我把他当作是昨天的我。”那么人不记得四岁以前和熟睡时,四岁以前和熟睡时就该失去自我了?即成年、清醒时之所历,也非一一记忆无遗。记忆既非持续不断,即是无常,即非自我。《涅槃经》中曾说:“若以专念(记忆)为我性者,过去之事则有忘失,有忘失故,定知无我。”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