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法师:三福

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三福第一个是孝顺父母,我们讲得很多很多了。我们经念不熟,经义含糊不明,心行与经教相违背,这是大不孝、大不敬,必须要知道
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三福第一个是孝顺父母,我们讲得很多很多了。我们经念不熟,经义含糊不明,心行与经教相违背,这是大不孝、大不敬,必须要知道啊。
奉事师长,我们学佛人第一个老师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老师教我们学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也是我们的「本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心像不像佛心?念头像不像佛的念头?佛的心、佛的念头像什么样子?一部《无量寿经》、《阿隬陀经》里所讲的就是佛的真心,佛的样子,我们有没有认真去体会?有没有认真的去修行?
修行就是依照佛所说的标准,把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错误的想法、看法修正过来,这叫「修行」。如果我们天天还装着学佛的样子,而实际上是自欺欺人,这个感应的必定是魔,这不是佛,是魔来加持。魔来加持的用意在那里?用意在灭佛法,障碍佛法。
不但你这一生当中不会自在,不会如意,将来的果报更可畏怖。我们有没有意识到?我们有没有警觉到?所以我劝勉我们的同修,我们的机缘是无比的殊胜,在这一会里,失掉人身而堕三途,实在是太可惜了,说得不好听的,太冤枉了。
所以佛法的基础,根本的根本就是「孝敬」,把孝敬扩大,孝敬一切众生,这是学佛。果然能够做到孝敬一切众生了,那就恭喜你了,你不但超越轮回,你也超越十法界了。因为真正孝敬一切众生,只有法身大士才能做到,《华严经》所讲的,圆教初住以上才能做到。因此心不能不发,发了之后,要认真努力去把它兑现,也就是要做到。
在行为上,罪业最重的是杀业,所以佛综合戒律的重心,告诉我们「慈心不杀」,佛门里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要培养慈悲心,决定不能杀害,乃至恼害一切众生。没有慈悲心不能学佛,恼害众生一定结得很多的冤仇,所以这些冤家债主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觉的人决定不会与众生结冤仇,凡是与众生结冤仇的都是迷惑颠倒,都是被无明烦恼所覆。要修十善业,这是行门的基础,我们应将它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标准都是经论上的教诲,从这基础入佛门。
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入佛门先受三归依,这是佛陀教给我们脱离六道轮回,趋向菩提涅盘的方向目标,称之为「三宝」。三宝就是觉、正、净,时时处处保持自己的觉心,觉而不迷,我们从前是迷而不觉,现在转过头来叫「回归」,回过头来要归依「觉而不迷」。
又教我们从错误的知见,错误的想法、看法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什么样的知见才算是「正」呢?佛菩萨决定不会说「我的知见是正知正见,你们的知见是错误的知见。」,没有这种佛菩萨。
佛菩萨告诉我们,与自性相应的知见是正知正见,与自性相悖的知见是邪知邪见,这样的说法,我们就服了。因为我们没有明心见性,我们要承认我们的看法、想法都是错误的,所以在初学时不能不靠佛。但是佛说得很好,佛不是教我们永远的依赖他,可以依赖他一小段的时间,不是教我们长远的依赖,佛教我们自己要明心见性,见性之后就不要依赖他了,但是在没有见性之前,我们不依赖他就没有第二个方法好走了。
明心见性谈何容易呢?必须要断烦恼,破烦恼障啊!烦恼障碍了我们的自性,你有烦恼就决定不能见性,还得要学法门;学法门也破所知障,所知也是障碍自性。这二大类的障碍都除掉了,才能明心见性。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所以佛教给我们这些业障深重的凡夫,诸根闇钝的凡夫,要发愿求生净土,这方法妙绝了,可以暂时不要断见思烦恼就往生西方净土,也不必修学无量法门,只要具足信愿行这三个条件,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好好的跟阿弥陀佛学,到那地方去,再断烦恼,再学法门,我们这才有救。
因此受持三归,我们要归依阿隬陀佛,归依净宗经典,净宗经典现在只有五经一论,你全归依五经一论,很好,如果嫌多,六种里任何一种都行。也许有人问,一种那不太少了吗?我们在《往生传》上看到,在《净土圣贤录》上看到,自古至今,有许多人连一部经都没有,一生就念一句「阿弥陀佛」,他也能站着往生,坐着往生。
一句名号都能成就,何况一部经呢?
我们在这里要真正能信得过,像《金刚经》上说的「信心不逆」,我们才能成就。
僧宝,我们归依大势至,我们净宗归依三宝,落实在事相上,大势至是理智,不是感情,观世音是慈悲;所以叫你归依僧,是叫你归依理性的慈悲,而不是感情的慈悲;感情的慈悲就坏事了,慈悲要以理智做基础,这样才是受持三归。
「具足众戒」的「戒」,我们可以解释为佛在一切经典里所说的教诫,我们也都要遵守,而不是呆呆板板的几个戒条,你仔细看经典里的教诲,这些戒条都包含在其中,并无缺失,再从这个基础上契入菩萨法门。
菩萨法第一个是发大心,发菩提心。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位同学一定要牢牢记住,佛在经上为我们讲往生的条件,二句八字,《无量寿经》上三辈往生,无论是上辈、中辈、下辈,都没两样,皆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什么是菩提心?度众生的心,众生无边誓愿度,如果我讨厌一个众生,我不喜欢这个众生,你能不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告诉诸位,你不能去,不要说一天念十万句佛号,念一百万声佛号,你也不能往生,为什么呢?你没有菩提心,这点不能不注意。
从前李老师常讲,现在的人念佛,一万个念佛的人,难得有二、三个往生,他们不是不精进,那念珠也不离手啊,嘴里一天到晚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为什么不能往生?他没有菩提心,不符合往生的标准。「一向专念」他做到了,但他没做到「发菩提心」,这不能往生啊。
昨天馆长和我们闲谈,谈到孔老夫子,夫子的德学,一个阶段,一个阶段,非常明显,这是我们的好榜样。老夫子「三十而立」,立什么?立志啊,儒家讲的立志就是我们佛法讲的发心。夫子立志是志于学,终生从事于学问;我们今天立志,普度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立的是这个志,四弘誓愿是立志,我们是否真的立了?
儒家讲不立志,什么成就都谈不上,为什么呢?你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再努力也不会有结果。出世间法比世间法要严格得多,你不发愿怎么行呢?所以第一要发愿,发菩提心就是发大愿,夫子的过程实在是我们的榜样。
「四十而不惑」,他就不迷惑了,不迷惑就是不会被外面境界诱惑了,他不迷了。「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是什么意思?因缘果报,他清楚了,他明白了,知道一切众生无一不是因缘果报循环相续的现象而已。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