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玄义 (第二集) 1998/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4-14-02 请掀开经本,《地藏菩萨ben愿经》纶贯第一面,从第二行当中看起,我们将文念一段∶ 诸佛悟之,则三身圆显。众生迷此,则六道循环,虽迷悟之有殊,而心性之无别。故古德云,指虚空世界,悉我自心。】 这一段前面虽然讲过,但是意思没尽,我们在此地再补充一些。这是说明法界的起源,在一切法里面这都属於根本法,这是真实智慧。法界怎么源起的?就在迷悟。悟了自性,所现的我们称一真法界,迷了自性,所现的就是十法界。「十」不是数字,代表无量无边的法界。何以?每一个众生现一个法界,众生无边,法界就无边。不但每一个众生现一个法界,我们今天明白事实真相是念念现法界,一个念头就是一个法界,就现一个法界。诸位仔细从这个地方去观察,我们人在这一生短短几十年当中,法界都不相同。天台大师讲《法华经》,给我们说「百界千如」,就是把这桩事情明显的告诉我们,我们要从这句话悟入,才能够得受用,才能够真正契入事实的真相。 可是念念不可得,因此法界事有理无,相有性无,这个道理很深。不但没有名,连相也没有,前面讲得好,「无相无名」,相是依他起性,所以没有,是梦幻泡影,而名是遍计所执性,更是虚妄的。唯识家看透事实真相,他唯独承认宇宙之间有识,除了识之外什么都没有。你们诸位想想,识是什么东西?唯识家解释,识是了别、分别。我再跟诸位透个消息,你们去想想,识就是因果不空,识是能变,所有的境界是所变。我们讲因果不空,诸位想想,能变、所变都包括在里面,就是这个道理。他的观察非常深入,他的观察很正确,但是诸位要晓得,它不是第一义,它是第二义。第一义是什么?第一义是自性,是识的体,识的体就是自性,自性是空寂,佛经常用寂静、寂灭这两个字来形容它。所以万法皆空是从体上讲,因果不空是从转变上讲,从事上讲,宇宙之间就这两个东西,其他是所变的,全是虚妄的。 『诸佛悟之』,此地的诸佛就跟《金刚经》上讲的诸佛同一个意思。圆初住以上都称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称为诸佛,他们破一品无明,见一分自性,这就是宗门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天台家讲的「分证即佛」,六即佛里面的分证即佛。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他们是用真心,真心就是自性。前面一段讲的四个字,我们一定要记住,自性的体是「湛寂」,自性的用是「虚灵」。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中国儒家、道家的圣人都懂得用「虚」,高明到了极处。你要用实就错了,用要虚,譬如房子,房子因为空虚,我们才得其用,假如房子里面是实实在在的,我们不得其用。你细心想想,凡是真能发挥大作用都是虚的,所以用心要虚,心里不能有东西,六祖惠能讲的「本来无一物」,高明到了极处。我们为什么比不上他?我们心里有一物,这就坏了。有一物就不灵,灵是智慧,无一物就是智慧。惠能跟五祖忍和尚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为什么?心虚,虚就灵,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对人对事对物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是真心起用,这就是「湛寂虚灵」,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这四个字我们如果真的得到,会用了,恭喜你,你就是法身大士,你就「悟之」,你觉悟了。你悟了你就是诸佛,你所得到的是尽虚空遍法界,你得到的是全部。为什么?虚空法界是自性变现的,你见性了,尽虚空遍法界是你的受用。 下面讲显现的『三身圆显』。「三身」,第一是法身。「法身」是什么?就是「虚空世界,悉我自心」。到那个时候你肯定了,因为你看清楚了,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如同我们一般人作梦,在梦中忽然觉得我在作梦,整个梦境都是我自性变现的。梦境是妄,能现的心是真,所现的相是妄,全真即妄,全妄即真,真妄不二,真妄一如。如果你从梦境里头醒悟过来,我们现前虚空世界不就是如此吗?这是一悟一切悟,可是诸位要晓得,一迷一切迷。「报身」是什么?报身是智慧,般若智慧现前,对於虚空法界、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白,这叫报身。「应化身」,我们今天这个身体是应身,佛有应身,我们也有应身,不同的是什么?我们的应身是六道里善恶果报感应,佛菩萨的应身是应众生所感而现身。所以你才晓得诸佛菩萨现身是「依他起」,这个「他」,当然最根本的他是自性,另外一个他就是众生之感。众生有感,如果没有自性佛不能现身,有自性没有感,佛也不现身,所以佛菩萨现身,感是两个,自性跟众生之感。我们现身也是两个,也不能离开自性,离开自性怎么会有身?这不可能,这是根源;但是我们虽有自性,如果没有善恶业报也不能现身。所以我们的身是业报应身,诸佛菩萨是众生之感而应身,他自己的业报已经消除,业障消尽了。 法身就是虚空法界,报身是圆满的智慧,应身是大德大能。虽然应现,他与自性的体、德完全相应,这是佛菩萨示现在我们世间,跟我们生活在一起天天教化我们,他跟众生不一样的地方。他与湛寂虚灵相应,我们凡夫纵然做佛的学生,跟佛学习不能见性,我们的心行跟湛寂虚灵相违背,道理在此地。然后你才明了,佛菩萨慈悲是我们说他慈悲,他有没有慈悲的念头?没有。他要是有慈悲的念头,他是凡夫,他起心动念了,他跟湛寂虚灵就完全相违背。慈悲是我们说的,我们眼睛里看到他慈悲,但他没动心、没动念头。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佛菩萨起心动念,跟我们一样,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把佛菩萨看作人,把他贬低了,这是我们常用自己的心去度别人,也去度量佛菩萨。所以佛菩萨的境界,我们永远没有办法想像得到。 这个地方好,一开头就把纲领告诉我们,这才是我们修学的大根大本。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果我们把它说穿,这部大经自始至终说的是什么?也不外乎「湛寂虚灵」四字就说尽了。我们要落实,那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一真法界与十法界里面,所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这四个字。圣凡之别就在迷悟,悟了就是一真,迷了则有六道循环,我们讲六道轮回。可见得六道之体是湛寂,六道之用也是虚灵,因为我们迷了,不知道它是湛寂虚灵,我们被污染,不清净,我们失掉平等。《无量寿经》的经题教得好,清净平等,清净与湛寂相应,平等与虚灵相应。由此可知,我们修学从哪里学起?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我们用清净心。清净心是不动感情,心里确实没有七情五欲,你就不受染污,你就与清净相应。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你心里没有,事没有妨碍,事事无碍。心里决定不能有这个东西,你心清净与湛寂相应,这是佛菩萨。在日常作用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对人、对事、对物平等,没有分别心和高下心,平等,这就是虚灵。我们能用这种心态,这与基本相应了,然后你在佛法里面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没有不成就的,你也才体会到佛讲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