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念佛 无疑无杂 各位同修、莲友: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有外地来的莲友,所以我就以闽南语来做开场白。 弥陀诞佛七 今天是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后天是十一月十七日,也就是阿弥陀佛的佛诞。在台湾有很多的寺院道场,甚至国外有中国人的寺院道场,往往从十一月十一日就开始打佛七,直到后天十一月十七日圆满。一方面为了纪念阿弥陀佛的佛诞,一方面也使自己在这段期间能够静心专一,精进念佛;因为平时总是为事业、为家庭忙碌,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当中,就特别利用这段期间来专心念佛。 经典中说,凡是念佛的人,身上会放出佛光,而阿弥陀佛的光明也会照耀着他,给他加持、保护、摄取不舍。这样说来,在这段期间,台湾的天空可说是佛光普照、光明灿烂。 我们这个道场,本来就是每天念佛,长年无休,也可说每天都是佛七。 上师往生周年追思佛三 从今天开始,在书院佛堂连续念佛三天,目的是要纪念上师。(编按:现代禅李元松老师,末后现出家相,法名释净嵩)上师很有福报,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只有一天是阿弥陀佛佛诞,而上师就在这一天往生;三百六十五分之一的机会,是不容易的,是机会难得、因缘殊胜。 这三天我们既然专门念佛,所以没有诵经拜忏、也没有开示说法,从头到尾,完全是一句佛号称念;只有在第三天,也就是上师往生周年的当天晚上,举行追思纪念会,让同修发抒对上师怀念之情。所以,平时没什么时间来念佛的同修,可以在这三天当中踊跃参加。 念佛不怕妄想杂念 我们在这里就是专一、专心的念佛。如果有同修莲友觉得越想专一念佛,反而越是杂念纷飞、妄想起伏,这其实是正常的现象。因为我们是凡夫,「凡夫」的定义就是烦恼具足,既有烦恼,就有妄想、杂念。这妄想杂念就是凡夫心的本体,这本体就在我们日常的起心动念中;我们的起心动念就是妄想杂念,只是自己没察觉;在念佛的时候,尤其是端坐静心来念佛时,才看到我们凡夫的本来面目,就是烦恼妄想,杂念纷飞。 所以,我们念佛,如果有妄念 ──不该想的也想,不该起的念头也起,这时不要顾虑、不要烦恼,阿弥陀佛发愿救度的,就是这样的众生。阿弥陀佛要救度的,并不是一念佛心就清净、没有烦恼的那种众生;既然这样,我们念佛而有妄想杂念,岂不是决定往生极乐?因为这是阿弥陀佛救度的主要对象。 摄心念佛 不过,如果想在念佛时让妄念少一点,并不是没有方法;方法就是在我们念佛之前强调的那几句话: 「正身、端坐、闭目、专心、念佛、开怀畅念!」 就是说,我们念佛的时候,身体坐端正,眼睛闭起来,自然会收摄六根门头。因为眼睛没在看,心就不动;心既不动,耳朵也较不受外界声音的影响。所以,念佛的时候,无论念多久、坐多久,眼睛尽量闭起来不看,周围有什么动静,人来人去,都不去管,不受影响。当然,若是昏沉,眼睛可以稍微张开或全开,以提起精神。 十念记数 若要更摄心,可进一步用「十念记数」法:也就是念佛时,心中清楚念到第几句,念第一句知道第一句,念第二句知道第二句……直到第十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这个心一面在念佛,一面又在记数,就不会想别的事,也不会让别的事插入心中。 但也不是用这种方法就完全不会有杂念,还是有!只是他的杂念较微细,不会那么粗,如果杂念粗,十念记数不会那么清楚。这样讲,大家听得懂吗?我们先试念一遍──以前曾解说过了,但今天有新来的莲友,所以再说一次。现在我来念,大家静静听我念几次,我会念得比平时快一点:「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十次) 这样,各位莲友,我念了几句?十句!我在念,大家是用指头算,还是在心中数一、二、三、四……?不必数一、二、三、四……因为我们是一句接一句的念,所以只是晓得念到第几句了,不是数指头,也不是数一、二、三、四……不是这样,纯粹晓得第几句就好了。念到第十句,就放掉,又从第一句记起,循环往复,十句、十句……就是这样。 当然,这只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更摄心专注的方法或方便;如果我们念佛的心已经很寂静了,就不必记数,不必头上安头了。又,如果十句记不来,可以分成「三句」、「三句」、「四句」三段来记,加起来也是十句,所谓「三三四」;若是念得很静了,用五句来记也可以,甚至三句、二句也可以,这都是就个人根性的运用而已。 借着这段期间的念佛,我们希望两岸能够和平,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希望台湾能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家庭和乐。简单讲到这里,希望大家万缘放下,一心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 (讲于2004年12月26日)
上师是同修的大善知识 各位同修: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是农历十一月十七日,是我们净土宗本尊南无阿弥陀佛的佛诞纪念日,也是我们「净土宗念佛会」创办人,上净下嵩法师往生弥陀净土的诞生纪念日。从今之后,每逢这一天念佛庆祝弥陀诞的同时,我们也会加倍想念上师的恩德。 由于有上师多方面善巧方便的引导,才能使同修大众由不知佛法,而走入佛门;由圣道门的难行道,进入净土门「弥陀ben愿救度」的易行道。 一路走来,由于上师的提携扶持,才能安然达到今天这个地步,可以说上师是同修们的大善知识。经典上,释迦牟尼佛开示我们说,善知识不只是众生得度的半因缘,而且是全因缘;能使我们「不上刀山、不下油锅、不入牛胎、不出马腹」,更能脱离三界火宅,达到涅槃的境界。这都是善知识的德能,因此,上师是值得同修们一辈子感恩戴德的。 尽形寿 献身命 上师之所以英年早逝,可说是积劳成疾。上师是何等人物的示现,不是我们没智慧的凡夫所能预测;但观察上师一生的行谊,是真正在行菩萨道。因为上师引导同修进入现代禅,所谓安居乐业、安身立命,可说是全面性、无微不至的。我所听闻的是:同修接受上师的引导,彼此之间可说是生命共同体。上师对同修的引导,是从家庭的和乐、事业的经营,乃至如何管理财富、教育儿女,都有完整的规划,且是亲自辅导。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