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至十念」即是「称名念佛」的经证与祖传 壹、经证 阿弥陀佛第十八愿(ben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其中所言之「乃至十念」的念佛,在四种念佛方法之中,既非实相念佛,亦非观想、观像之念佛,而是「称名念佛」。释尊于《观经》亲自解释「十念」为「十称」,亦即《观经》言: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之「念佛」即是实相、观想、观像或心念之念佛,他此时之根机只堪行「称名念佛」。弥陀之ben愿乃是为救度一切根机之「十方众生」,故其中之「乃至十念」必是「称名念佛」,否则上述经文之「下品下生」之众生将漏于弥陀ben愿无法往生,十八愿则无法成立矣。故「念」即是「称」。 且释尊于《观经》〈流通分〉言: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贰、祖传 一、净宗祖师──龙树、天亲、昙鸾、道绰 后之净宗祖师亦相继阐明此义。 1.龙树菩萨于《易行品》解释第十八愿之义而言: 阿弥陀佛ben愿如是: 而在此之前预为标示而言: 若人欲疾至 不退转地者 2.天亲菩萨于《往生论》释言: 称彼如来名。 3.昙鸾大师于《往生论注》释言: 但称名号,亦复如是。 又言: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4.道绰大师于《安乐集》释言: 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二、净宗宗祖──善导祖师念佛的根本思想 此「ben愿称名」之佛说及祖传,成为后来大成净宗之善导祖师的念佛根本思想,此义大师有更加深入而彻底的发挥。 善导祖师于四种念佛之中独标「称名」,其根本思想如下: 1.以ben愿之「十念」谓之「十声称佛」,其「ben愿取意文」如左: (1)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玄义分) 此不言「十声」,然其意即是「十声」;且此文在于有名之「六字释」之后,作为「十愿十行」的证明,故是「十声称佛」,甚为显然。 (2)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玄义分) 在此「称我名号」、「下至十念」,直接以「称」释「念」。 (3)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定善义) 在此总明四十八愿,愿愿皆显专念弥陀名号之义,「念名号」即是「称名」之意。 (4)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念法门) (5)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往生礼赞) (6)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往生礼赞) (7)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往生礼赞) 以上「乃至十念」之「念」释为「称名」之例,是善导祖师以「念佛」为「称名」的铁证。 2.以ben愿之十念为称名,其根据之《观经》的念佛,当然也是称名念佛。 亦即《观经疏》立「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之两三昧,来到〈流通分〉则舍观佛三昧,取念佛三昧,而且此念佛三昧即是「称名念佛」,大师如是言: 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以下, 3.大师「五部九卷」之中,证明大师以念佛为称名之文很多,上引之文甚为充分,此外省略。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