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 八(6)

。看佛法当中是怎么定义的?什么是善业?什么是不善业?什么是无记业? 善业-谓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业。 你这样的一个行为,你内心的状态是跟无贪,就是一个布施的心。无瞋,就是一个慈悲的心。或者无痴,是一个智
。看佛法当中是怎么定义的?什么是善业?什么是不善业?什么是无记业?
善业-谓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业。你这样的一个行为,你内心的状态是跟无贪,就是一个布施的心。无瞋,就是一个慈悲的心。或者无痴,是一个智慧的深信因果的心。依止这三种善的心所,所发动的任何业都是善。可能你今天是骂他,或打他,但是你内心的状态是完全利益他人的一种角度,虽然你的行为是如此的粗暴,但是这个业还是善业。你内心当中,念念之间完全是慈悲心、布施的心、是智慧的心相应。以善心所引生的业,在【瑜伽师地论】当中,定义作善业。
什么是不善业?我们讲恶业招感不可乐果报。什么是恶业?
不善业-谓贪瞋痴为因缘业。你内心当中跟贪爱的心、跟瞋恚的心、跟愚痴的心相应,这个业就是罪业。可能表面上你把东西送给他,但是你对它是有所企图的。这样子定义为恶业。你依止贪瞋痴的心,所发动任何的业,都定义为恶业。这个恶业都会让你产生不可乐果报。
无记业-谓非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亦非贪瞋痴为因缘。你造这个业的时候,不是无贪无瞋无痴的善心,但是可也不是贪瞋痴的恶心。一个非善、非恶状态。譬如说,我去散步,我内心当中,没有起贪心,也没有起恶心。也没有起善,也没有起恶。心中是非善非恶。或者剪指甲、理头发,这个都叫作无记业。他不是善心也不是恶心,一个无记的状态。
「以上三者,正招异熟果报者,乃善不善二业;无记但招别报,不招三界六道之总报。」
这三个,正式招感异熟总报的是善业跟恶业,无记招感别报。不招感三界六道的总报。譬如说,今天你在散步的时候,不小心脚踏死了一只虫,或者你在挖土的时候,挖死了一个蚯蚓。但是你对这个蚯蚓、对这个虫完全没有任何的杀心,你完全不知道。这样子的业,不会使令到三恶道去,因为你内心没有烦恼,自性没有迷,不能到三恶道去。但是你跟他会有问题,他以后要做人的时候,你也做人相遇的时候,他看到你就不欢喜。恶因缘。你今天无心的去伤害他,你不会到三恶道去,但是你跟他结一个恶因缘,这件事情是别报会有的。但是不会影响总报,因为你没有贪瞋痴的烦恼,你不能到三恶道去。有烦恼跟善心,这个影响总报。但是没有烦恼情况之下所造的业,只是影响别报。
从这个定义来看,我们讲这个业是身口意的造作,实际上还是以心为主。前面说,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这个意业,他是一个主导者。心为业主。
XZang有这么一个说法,有一个XZang喇嘛,在山中闭关修行。闭关几年以后,他有一个师兄弟带着几个信徒,想要去那个地方跟他供养。就写了一封信给他。他听到以后,也是很高兴,把这个房子整理的很干净,佛堂也擦了很干净。这个时候,他想,我为什么要把佛堂整理很干净?回光返照我的动机是在干什么?我当初是起了一念心,把佛堂整理干净是为了让信徒看到他能多供养我。起名利心。以名利心来整理佛堂,以名利心来整理庭院。这个时候,他就拿了一把泥土,丢在佛堂上。后来一个喇嘛就解释,这把泥土他不是洒在佛堂上,是洒在他的名利心上。为了要对治他的名利心,把泥土是洒在他名利心的烦恼上,为了对治。他为了让自己深深的以为借镜,虽然他扫干净,他认为自己因地不对。事实上他不是要去破坏佛堂,而是要去对治那名利的心。看得出来,这个比丘明白什么是业?他对这个业有明白,他能够回光返照。
这个地方是讲善恶的定义。前面讲到业的体性,乃至于业果决定,善业招感可乐果报,恶业招感不可乐果报。我们进一步要知道什么是善业?什么是恶业?我们要能够做一个判断。
问:?
答:畜生道的业是很薄弱的。畜生道跟人不太一样。你看寮房打开电灯,有壁虎去吃蚊虫。【唯识学】,畜生道造的业是很薄弱的。因为他的痴心所很重,因为他的行动是一种果报体。猫就是要吃老鼠的,壁虎就是要吃虫的。如果他的业是决定的话,那壁虎应该到地狱去了。他得到畜生的果报体后,他又到地狱去,那他永远就不能超脱了。所以【唯识学】上说,畜生他造业,不管造善、造恶,他的业都是很轻、很轻。因为他的心很暗钝。人的造业是很厉害。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三恶道的众生,其实大部分都在受果报,他没什么造业的力量。因为他的心太暗钝。只有人跟天,尤其是人,一般我们会造很大的善业跟很大的恶业的时候,都是在人道的时候完成。因为人道的第六意识,心很明了,他的头脑很清楚。所以畜生道造的业,跟我们造的业不一样,因为他的内心很暗钝,所以他造那个业的果报几乎是无记业。【宗镜论】就摆明了,老虎去吃鹿,他说这个是无记业。要不然任何一只老虎都一定要到地狱去了。一只老虎一年当中可以吃六十头鹿,那还得了。一年杀六十头鹿,那还得了。所以畜生道造的业,多分来说都是无记业,多分。因为他的第六意识的心是暗钝,他造善造恶都没有多大的作用。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上周所说蕅祖云:岂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习教。弟子看印祖文钞,复高邵麟居士有云:年龄之命来日无多,而亦泛泛然,研究则经奥,亦典籍,试谓之净土法门之所以然者。弟子未将文钞全集阅过,只看选读,所以不知此事个案,亦或印祖与蕅祖对教人方法有所不同,如何汇通?
答:这个人是应机说法,如果我们遇到一个年纪很大的人,当然应该鼓励他好好念佛。你要明白极乐世界的道理,你能够相信名号的功德,他在皈依的时候,会更有力量。尽可能的告诉他,名号的功德,弥陀ben愿的功德。还是要让他知道一些简要的道理。可以选择性的告诉他。
问:小乘的学者说,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故空。由无常切入我空。这与舍利弗见到马胜比丘,所云: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做如是说。两者之间的见地,修证有何差异?
答: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观念比较开阔,因为因缘生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一切法因缘生。但是这个无常故苦,苦即无我,只是在因缘当中的一个真谛这一部份。但是因缘生也有俗谛,就是因缘果报。这种差别相貌,善业创造可乐果报,恶业创造不可乐果报。所以一切法因缘生,这个范围比较广,包括真谛,也包括俗谛。因缘所生法有真谛跟俗谛。智者大师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是真谛。因缘所生法,亦名为假名。这个讲俗谛。因缘所生法,亦名中道义。这是空有无碍。因缘所生法。这是个总相。但是空性是别相,是一个真谛的道理。因果是俗谛的道理。
问:?
答:因缘所生法,他也是从因缘生,无自性,悟入空性也是有可能。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