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行策大师净土警语精华讲记(11)

五一、明则不昏,静则不散。明静是止观之效,定慧之体,亦即心之本体。止观是功夫,定慧是因行,明静是功效。明静之极,顿合本体。若至果上,即成福智二严。 明是觉,明则不昏,亦即觉而不迷,日常生活,处世待人接

五一、明则不昏,静则不散。明静是止观之效,定慧之体,亦即心之本体。止观是功夫,定慧是因行,明静是功效。明静之极,顿合本体。若至果上,即成福智二严。

明是觉,明则不昏,亦即觉而不迷,日常生活,处世待人接物,都要明。静则不散是讲心,散乱现象是妄念纷飞。静是定,精神意志集中,可以养身,身心健康,办事有充沛的精神。明静是止观之效果,也是心之本体,真心是明的也是静的,止是止息妄念,观是观照真心,对万事万物清清楚楚。念一句阿弥陀佛,不但是禅,不但是咒,也是教下的止观。专念一句佛号,其他妄念没有了,就是止观双运,定慧等学。定慧是因行,明静是功效,明静达到极处即顿合本体。‘顿合’是明心见性,‘本体’即心性。就果上讲即成佛。念三归依时,有归依佛二足尊,足是圆满意,二足即福慧。

五二、身心寂定,止也。观佛毫相,观也。毫相历然,明也。坚住不动,静也。所谓托彼身相,熏我心性,观智若成,自然显现。

‘身心寂定,止也。’最重要是心定,心定身即定,不是每天打坐。身定是身体里面一切细胞正常化,身体就最健康。所以念佛可以愈病,就是这个道理。一切法从心想生,最重要的是不可想老,想老必日渐衰老。平常妄念纷飞,想止也止不住。用观,只想一个,观佛相好,然而我们心太粗,对佛三十二相不相应,只能想佛的白毫。佛眉间有两根白毫,卷起来好像一颗珠子,属于三十二相之一。用此观法,思想比较集中,不夹杂其他念头,即是静。依靠观佛的相好,修我们自己的清净心。这种观法若修成功,也可以变为三十二相,想像的力量不可思议。

五三、修观须了万法唯心。经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故知弥陀相好,自是我心本具,定中所现,亦我心造出。是心作相好,是心是相好,不从他得,不向外来,如是了达,方名如法修观也。

‘万法唯心’,万法是一切法,所有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心会现相,识会变化。心是体,识是用,想什么就变什么。历史上有一个实例,宋朝末年,赵子昂善画马,常想马的动作。有一天中午他在家里睡午觉,他太太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到他房里,一掀帐帘,看见一匹马,这一吓,也把他吓醒了。他如果想佛,岂不变成佛了吗?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无论任何山川人物,心想什么就能画出什么。四圣六凡,世出世间,均为心识所变。佛说阿弥陀佛的报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我们心缘不到,但是佛的相好也是我们心中本来具足,将来到了西方见佛也是我们心中自性所变。‘是心作相好,是心是相好。’此二语可以应用到一切处,与观经中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同样意味。如法修观,总摄一切法门,为佛说修行的总纲。

五四、古德颂云: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亡即是中,亡照何曾有前后,一心融绝了无踪。境观圆融妙理,四句总摄无遗,透此妙偈,胜读台宗数百卷书。

境为十法界依正庄严,假非真,妙非有,如果万法是真的,它就应当永远存在。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妙假,明白此理即无得失之念,无得失即无烦恼,心地清凉自在。观是念头也不是真实的。‘境观双亡即是中’,观是能观属智,境是所观属境界。心经到最后讲‘无智亦无得’,即此义。无智是无能观,无得是无所观,能观所观都没有了,即谓之中道,中道也不能执著。‘亡照何曾有前后’,亡是境界没有了,照是能观之智,无智无得没有前后,一心圆融在一齐,找能观之智与所观之境都没有了,就是自性、真如本性。一切修行法门都不超过这四句话,真能了解,则天台宗所依靠的几百卷经论统统明了了。

五五、净业行人,一心持名,往生可保。兼修妙观,托品必高。

理能统统明了,保证你不退转,一生圆满成佛。如不明了,这一生只要一心持名,可以保证往生。西方是平等法界,我们去了,烦恼未断,有阿弥陀佛ben愿威神加持,我们的智慧德能与大菩萨平等。譬如我们生在富贵家庭,幼年享受与父母一样,是父母给我们的,所以到了西方之后与诸大菩萨完全一样。

五六、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绝于心口耳间,使杂妄无间可乘,众魔无路可入。神意怡悦,一尘不染,信愿已坚,胜缘欣遇。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相续不断,乃是念佛的密诀,若不出声,心中默念,也是一样,使杂念妄想无隙可乘,功夫纯熟,邪魔无法干扰。楞严经说,有五十种阴魔。此五十种配于五阴,色受想行识,每阴有十种,其能力虽强,但念佛人信愿坚固,邪魔无法侵扰。我们今天有如此的殊胜因缘遇到佛法,实为生平之大幸。

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日草于美国西雅图市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