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为什么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JK法师

时间:公元一九七三年

地点:中国佛教会 

听众:大专佛学讲座(弟子陈武雄记)

一.一个不算少 万亿不算多  

二.微尘不算小 虚空不算大

三.刹那不算短 劫波不算长  

四.有的非真有 无的非真无

五.污秽不算髒 清洁不算净  

六.退步非落后 进步非向前

各位法师、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为什么?”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

  “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信仰是入佛之门的首要条件。但是佛法除了信仰之外,还得从另外一个角度“为什么”来看,从怀疑来看。佛法常说:“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怀疑也是入佛之门。没有问题,怎么会有解答呢?有了问题,有了疑问,才能有解答。解答圆满生信了,然后才由正门导入堂奥。所以佛教的禅宗最提倡怀疑,先要各位提起话头来,提出问题来,发生一团疑情,提出一个“为什么”。这个“为什么”是个很深的问题,可以说是个微妙难答的问题。很简单的事情,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变成不简单。你为什么要吃饭?因为肚子饿。肚子饿了为什么要吃饭?吃了饭肚子为什么就能饱?这问题是有人类以来,每天都把吃饭当为寻常的事,但若能回答为消化、营养、排泄等的道理,那问题就不简单了,这也是国父以饮食为例,做为他“知难行易”学说的基础之一。多提出了问题,这问题也就玄深了。各位来此研究佛学,一定是希望对浩无边际的佛法作更进一步的探讨。也许有些同学是将信将疑,甚至以怀疑的态度对待佛法,坦白的告诉各位,这并没有关系,因为佛教是不怕怀疑的,是经得起怀疑的。怀疑,正可蕴发思想,知性明心。

  佛教不同于一般宗教的地方,是不怕有问题,反而问题越多越好,越有怀疑越好,那是为什么呢?我解说一些使各位生疑的问题,借以引导各位的思路,走入佛教的正理。

一.一个不算少 万亿不算多

  在我们一般的观念里,一是整数的起点(零是近世才被列入数字中,而这里所谈,为能数的东西,零不在范围以内),万亿是一个很大的数目,现在我在此地写“一个不算少,万亿不算多”是为什么呢?佛教对于数量、数目不是一笔胡涂帐,也不是多少都搞不清楚。一个很小的数目,为什么要说不算少呢?万亿又为什么要说不算多呢?

  现在,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以及这支粉笔的粉末,是一粒很小的微尘。我们仔细的想,这支粉笔,它需要石膏、白石灰、颜料、水分、人工把它灌入模子,再经过太阳晒,或是热度烘干,然后纔能成为粉笔。我们再想想:这位工人为什么要做这支粉笔?当然,他是为了赚钱营生,既要生活,他就要吃饭、穿衣。谈到吃饭、穿衣,就想到做衣服的裁缝师和种田的农夫。农夫所耕种的田地,需要阳光、水分、空气。像这样连绵推演下去,这支粉笔集合了宇宙万有的能量和质量,才能成为这支粉笔,怎么能说很少呢?

  我们上课的这间教室称为一间,台湾称为一地,地球是一座星球,宇宙是一个虚空。这支粉笔的一粒粉末与一个虚空,都称为“一”,那么,这个“一”不是很大吗?因此有人就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来,万法归一,宇宙万有归于一,那一又归于何处呢?一归万法。

  在佛教里,一与万亿不是现象界,是不能以多少来衡量的。《金刚经》说:“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四句偈就是几句话,在一般人想来是简便,是稀松平常的事情,若要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布施,那才是件很难的事情,因为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数量很多,四句偈的数量很少。其实不然,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数量,总有个数目字,凡是有数量的,都是有相、有住。一句四句偈,几句佛法,看似很简单,但可不相同。我们举个例子,各位到中国佛教会来,参加佛学讲座,假使今天每位分一万或十万元,甚至百万或千万元,你们会欢欢喜喜、高高兴兴的,一个人虽然分了一笔庞大的金钱,可是这笔金钱,你要挥霍的话,三年五载很快的就用完,而各位来此地听闻佛法,佛法在你的八识田中存储反应,流衍不尽,不但今生可以薰导行为,生生世世都闪烁心海,以迄妙智功成。

  所以说,四句偈的潜在功能,历劫不泯,可以大大胜过有为法当中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一个不算少,万亿不算多”,这个道理我现在,是把此题当话头,希望各位进一步的去参“为什么”。 

二.微尘不算小 虚空不算大

  微尘是质量最小的单元,原子、电子、微尘,一般人以为这是最小的东西,但在研究佛学者的眼光看来却不是很小,虚空也不算很大。为什么小的不算小,大的又不算大呢?举个例就可以明白此理。

  过去有座寺院,挂了一幅对联,上面写着“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有位读书人看了对联,就很怀疑的说:须弥是须弥山,那么大的山藏一个芥子没问题,但是芥菜的籽里怎么可以容纳须弥山?未免太言过其实了。寺院里的知客师就回答说:‘这是个简单的问题,是不必怀疑的,你是读书人,想必听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吧!’

  ‘不错啊!’

  ‘那么请你把这本书放进肚子里去吧!’

  ‘一本书怎么放得进肚子里去呢?’

  ‘可是万卷书我们能读得进去,一本书为什么放不进去呢?我们不该把事和理分开来,应该把事相和义理融会贯通,这便是心的客观性和超越性。如果能藉着这个义理达到事相,虽然一粒微尘,从这粒微尘里面,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这粒微尘就是一个虚空,这个虚空就如我们的心,心在哪里里?无形无相,等于虚空看不到,拿不到,可是这个心却包含太虚,量周沙界。’

  现在拿声音来作个比喻,有时候我们在屋子里面说一句话,在屋外十公尺以外就听不到,其实,那是肉耳听不到,如果用天耳通,不论多远都能听到,比如在美国转播各种棒球比赛,我们台湾不但能听到,而且更能从电视里看到,我们一句话说出来,声闻三千大千世界;我们投下一颗石子到大海,虽然看不出掀起波涛,可是这粒石子到了大海,它能使整个大海,都受到它的震动。因此虽然一粒微尘渺若无形,但一即一切,有它广大的意义。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