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祖师禅的精髓:生活禅——以赵州公案为中心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JK法师

所谓“祖师禅”,也就是南宗禅法,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传来,传至六祖慧能以下五家七宗的禅法。它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接由师父传给弟子,祖祖相传、心心相印、见性成佛,所以叫做祖师禅。祖师禅的精髓是赵州禅,而生活禅的理念又是从祖师禅、赵州禅而来。因此,今天我就以赵州公案为中心,说说它与生活禅的关系。

《赵州语录》有500多条,第1条是:“师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这是禅宗祖师对生活禅四句口诀的生动说明,即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昨天王教授说了四句话,我把它改了一下,希望今天的情景会如此,即不说白不说,说了不白说,体验生活禅,一起吃茶去。我今天要讲的四句话,是作为对法师生活禅四句口诀的说明,这四句话就是:本心原自足,分别即迷失,证入不二门,禅机活泼泼。下面我就对这四句话作一解释。

一、本心原自足

按照佛教、禅宗的观点,我们的心原本就是清净、安宁、富足、圆满的。《碧岩录》第96条赵州示众的三转语是:“金佛不渡炉,木佛不渡火,泥佛不渡水。”这三转语的主旨,就在于启发学人明心见性。金佛渡炉则熔,木佛渡火则焚,泥佛渡水则化。赵州开示这三转语后又说:“真佛内里坐。”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珍贵的、圆满的、清净的本心本性,这就是自性的“真佛”,它置身于我们的生命之中,不会被水火所毁坏。有形相的三佛和一切有为法一样,避免不了成坏法则,自身难保,但自性的真佛却超然于这一切之外。如果向外求佛,就永远难以求到真正的佛,真佛不是别的,就是我们的纯真的本心本性。

这样的理念在《赵州语录》里是反复提倡的,第205条:“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坏。”第309条:“问:‘如何是不生不灭?’师云:‘本自不生,今亦无灭。’”第344条:“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云:‘你名什么?’云:‘某甲。’师云:‘含元殿里,金谷园中。’”含元殿在长安城里,到了含元殿,就已经到了长安城,不必再问长安城在什么地方;金谷园里多花草柳树,到了金谷园,满眼是柳树,不必再问哪儿有柳树;只要你明白自己是谁,明白你自己是佛,你就已经得到了“佛法大意”,就不必再向外寻觅了。第425条:“问:‘如何是佛?’师云:‘你是什么人?’”意在启发学人要自我承当,不必外求。第53条:“问:‘时人以珍宝为贵,沙门以何为贵?’师云:‘急合取口。’学云:‘合口还得也无?’师云:‘口若不合,争能辨得?’”

这些都是赵州禅师关于本心的开示,本来的心也就是如来藏、自性、真如、佛性、涅槃、法界、无根水、无底钵、无弦琴,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来面目、本地风光、主人公。

二、分别即迷失

佛教认为,只要你起心动念有了分别,那你就会迷失,因有分别心,就产生了执著;由于执着,人生就迷失了本来的自我,于是我们漂泊流浪,无家可归。所谓执著,就是用虚妄分别心执著我与法等,将虚妄不实的我与万法执以为实有的自性,从而生起种种迷妄、颠倒、烦恼和虚伪不实的见解。人身是五蕴组装起来的,不过是一堆细胞组织,是一具盛满着脏东西的臭皮囊,但有些人却偏偏要描眉毛、画眼睛、盘头发、凿鼻孔、穿耳朵,这都是我执。《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但是我们却偏偏要竹篮打水、水中捞月,把这梦幻泡影死死抱住不放,这就是法执。

由于分别心,人们贪恋执著于功名、财富、美色、儿女,只知道好,不知道了,所以《红楼梦》里有一首歌来感叹这种现象:“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这首歌是跛足道人唱的,歌中所描述的现象,比如情感虽然很无常,但毕竟还是白头到老。而现在这种感情就更加无常,年轻人可能喜欢上网、QQ,是网上与君说感情,网下又随人去了!当时甄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甄士隐本是有慧根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就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解注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解,你解。”甄士隐乃说道:“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作完注解以后,甄士隐便把跛足道人的背兜抢过来,飘然而去,就此出家了。《红楼梦》里这两首诗写得好,非常生动地刻画了世人执着于功名、富贵、美貌、儿孙等等所造成的痛苦。

现在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缺少的是宗教的关怀。很多人一辈子劳劳碌碌、辛辛苦苦去追求的,无非是衣食住行、功名利禄,这是动物层面的追求和社会层面的追求。我把人生划为三个层面:动物层面、社会层面、宗教层面。动物层面是满足本能性的层面,在这方面人与动物没有两样,所以叫动物层面。很可惜不少人一辈子在这个层面打滚、挣扎,辛辛苦苦就是为了吃、住、穿得好一点。社会层面是人实现社会价值的层面,作为社会的人,你付出努力,大家承认你、欣赏你、赞美你,由此你获得满足,觉得体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宗教层面是有宗教情感、宗教信仰的层面,当我们为了一个目标去奋斗,无论顺利实现与否,到最后都会走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都会提升到宗教的层次。我在柏林寺寮房里曾看到过一首《不知足歌》,也写得很好,大家看看多数人生是不是局限于动物层面和社会层面:“终日忙碌只为饥,才得饱来又思衣。绫罗绸缎买几件,回头看看房屋低。高楼大厦盖几座,身边又少美貌妻。美貌娇妻金屋藏,恨无田地少根基。置得良田千万顷,出入无轿少马骑。骡马成群轿已备,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不愿做,想要朝中挂紫衣。五品六品还嫌小,三品四品也嫌低。当朝一品为宰相,还想皇座去登基。心满意足为天子,渴望万世无死期。人心不足蛇吞象,生忙到死费心机。若要世人离烦恼,当念知足便是福。若要世人离煎熬,一起念佛西天去。” 从这首歌中可以看到,人生的欲望是一个接着一个,纷至沓来,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一个欲望满足了,就会有另一个更大的欲望取而代之,于是,刚刚取得的满足感就变成了无聊,就被更大的痛苦执著所代替。于是,人生就像一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作空虚而沉闷、永远没有尽头的摆动。所以,为了摆脱痛苦,这首《不知足歌》在最后给世人开出的解脱药方是:“一起念佛西天去”。对这句话我不太赞成,心净是净土,当下即是,何必心外求法?我下的一转语是:“若要世人离煎熬,生活禅里好逍遥。”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