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禅定与道德、行为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JK法师

伦理准则、行为规范,是有史以来各种社会对社会意识形态的第一需要。各种宗教的主要社会职能,实质上是根据人们内心深处的宗教需要,用信仰的方式宣扬一种伦理准则,进行社会教化,促使人们自觉地约束行为,遵守道规规范。现代伦理学、行为科学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道德、行为问题,力图从多方面把握人行为的规律,提供解决社会道德问题、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合理方案。从这一角度看,佛教禅学也不无其价值。

从伦理学、行为科学角度看,佛教以戒定慧为纲的修持之道,本身就是一种严整的道德修养、行为自律的体系。佛教要求修禅者须先以持戒为基,以一定的宗教戒律为规范,自觉约束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佛教戒律中的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及不损恼众生等,在抽象意义上可以适用于现代社会,有约束恶行的教化作用。如果从练功必先积德的意义上予以理解,则道德修养,已被现代气功界列为练好功的必要条件。这显然继承了佛教戒为定基的思想。

佛学还以能自然使心理平衡、道德高尚、行为合乎理性,为禅定的一大效用,谓修禅入定,令心趋于寂静,能增强自主情绪的能力,若得奢靡他,发身心轻安时,如《瑜伽师地论·声闻地》所言:“此起无间,能障乐断诸烦恼品心粗重性皆得除灭,能对治彼心调柔性、心轻安性皆得生起。”由止得身心轻安,能使人心调柔,具“堪能性”,有如皮革已鞣,随意制作,具有高度的心理自控能力,很强的自塑能力,有力量把持自心,使行为符合自己所处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形象。在正定轻安中,固得到超越粗劣情欲的精神或身心享受,能自然保持安恬平稳的心态,不被烟酒毒品、声色货利所诱,不行杀盗淫妄、贪赃枉法、损人利己之事。若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观,还能培养出一种大慈大悲的情怀,消除嗔恨、斗诤、嫉妒、欺诈、占有欲,改造人的整个人格结构。根据此类禅的原理方法,可以编出一种以道德训练、心理调整为旨的气功或瑜伽,用于改造罪犯,教育青少年,大概会有理想的成效。佛教各种禅门,皆以内观无我为要,通过长期观修,可以减少乃至消灭自我执着,消除自私自利心,改变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培养出一种平等、无私、自觉奉献的高尚品格。如果全社会都能修习以道德修养、观无我为核心内容的禅定,不局限于以法疾健身为主旨、因而也可能增益我执的气功锻炼,无疑会大大提高整个社会群体的道德水平,培养出大批具有高尚品格、高度创造力和责任感的优秀人物,这种禅定再加上智力开发,对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文明的建设,是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是一种精神文明建设上的高技术。当然,若把禅定的主旨定在厌世出世,片面追求个人解脱,则这种禅定可能使人对世事淡漠,缺乏建设新生活的热情,有碍于社会的发展。但若吸取精华,充分发挥大乘禅世出世间不二,及利益众生、庄严国土的精神,立足于现实社会的净化、两个文明的建设而弘扬、发挥大乘禅的积极法门,则禅可能发生的消极作用,自不难避免。就此而言,从气功学、行为科学的角度看,佛教禅学作为文化遗产,大有可以继承发扬的精华,从宗教角度来说,按社会的正面需要,弘扬有益于社会净化、文明建设的禅法,则佛法完全可以与当今社会相谐调,成为人民大众文化的一个有益的组成部分。(信息来源:摘自《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

编辑:明蓝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