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认为,达磨宗到此就终结了。但近年的研究却表明,在觉晏一派出走后,以观真、定观、心莲、一莲房、观照为中心的三宝寺的留守弟子,依然维持着达磨宗的法统,直到日本的室町幕府的中期。 在能忍之后,三宝寺的信仰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三宝寺仍然是禅宗的根本道场,但其信仰实践却转向以舍利供养为中心。 据史书记载,在能忍的弟子德光处,除了上面提到的达磨师祖像并赞、德光顶相并赞之外,还有“临济家嗣书、祖师相传血脉”以及大慧宗杲的袈裟。其中的“临济家嗣书、祖师相传血脉”被莹山埋纳于五老峰,今已不存。而“六祖普贤舍利”以及大慧宗杲的袈裟,在“应仁之乱”(1467-1477)之前一直供奉在三宝寺。这里的“六祖”并非指六祖慧能,而是从初祖达磨到六祖慧能的六位祖师。三宝寺为供奉这些舍利,特意建造了舍利殿。写于宽喜二年(1230年)、关于达磨宗舍利的文书云: 右ben愿上人自宋朝传来,之后为禅宗重宝所师资相承也。 这里的“ben愿上人”显然指能忍,可见这些舍利被作为禅宗的重宝而世代受到恭敬供养。在应仁之乱中,三宝寺受到破坏,这些舍利被转移,最后被辗转移到净土宗寺院正法寺,至此达磨宗彻底消亡。20世纪80年代正法寺发现的三宝寺所存舍利及附属的文书,使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达磨宗的历史得以重见天日。 四、日本达磨宗的思想与实践。 由于达磨宗在应仁之乱后法脉继绝,所以直接反映其宗风的资料流传下来的不多,因此在很长一个时期,欲了解其禅理论与修行的实态,只能从同时代或后代的有关资料中去寻找线索。但由于立场不同,同时代的荣西及后来的虚关师练等对能忍的记述,都不免带有偏见,可信度并不高。所幸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日本的金泽文库发现被认为是达磨宗纲要书的《成等正觉论》,通过这份资料,我们得以窥见达磨宗宗风之一斑。据石井修道先生考证,《成等正觉论》应该是能忍所主持的达磨宗的“讲会”的讲稿。根据讲稿的提示,“讲会”的会场中央供奉着达磨祖师的画像(此像很可能就是由能忍的弟子从拙庵德光处得到而带到日本的达磨像)。“讲会”开始,先“总礼”过去诸佛祖,礼拜对象从过去七佛的第一佛毗婆尸佛开始,直到达磨、慧能、德光禅师。之后是“著座”、“三礼”、“如来呗”,接下来是“敬白”,即将“讲会”的功德回向从初代佛祖到第五十代的德光禅师。其“敬白”文如下: 敬白:常乐我净,自心佛陀。金刚一乘,诸佛本住。达磨大寂灭场,真阿兰若,正修行处,如来自境界。僧伽而言,夫以大师恩德广大,慈悲无尽。无量亿劫,谁能报者。今适值遗像,须修供养,谢法恩。总十方刹尘中见性成佛者,别自佛祖法王,至佛照大师,五十代列祖,知见证明。 这里的“佛照大师”显然就是拙庵德光。“五十代”的说法,是以达磨为二十八祖,至临济义玄为三十八代,黄龙、杨岐为四十五代,大慧宗杲为四十九代,至拙俺德光正好为五十代。从敬白文可以看出,达磨宗非常重视本宗与中国禅宗之间的法脉传承关系。这一传承,从德光禅师,可以上溯到达磨,乃至初祖佛陀。这种传承有自的标榜,反映出达磨宗欲树立本宗的正统性的强烈企图心。 《成等正觉论》由三部分构成,即“一演此法缘起。二谈自心即佛。三明所求即成”。这三部分别相当于一般经论的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 在第一部分,主要是达磨祖师的略传。《成等正觉论》的记述主要依据《传法正宗记》和《景德传灯录》的有关内容,同时采用了《碧岩录》和《宗镜录》等关于达磨的一些记述。关于达磨的生平事迹,虽然鲜有发明,但在《成等正觉论》对有关达磨史料的剪裁和取舍上,还是能看出些许端倪。如关于达磨与梁武帝的问答之后的行迹,《成等正觉论》云: 机缘不契,帝不悦者,擘苇为舟,渡深大江,往北魏,止嵩少九年云云。 值得注意的是,《成等正觉论》在这里强调了具有神话性质的达磨“一苇渡江”的故事,而隐去了达磨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说法。即能忍有意识地强调达磨所具有的神秘性、超人格的一面,而对达磨作为修行者的一面则略而不提。这似乎表明,能忍试图淡化达磨的苦行色彩,以让人们更容易接近和信仰。无论如何,坐禅在能忍的思想中,或者说在达磨宗的实践体系中并不处于中心地位。 另外,关于达磨的弟子慧可,在记述慧可往见达磨的因缘时云: 于寂默中,倏见神人语曰,汝欲现证,何滞此耶?大道非遥,早往少林。达磨大师是汝师也。与愿观世音垂形也云云。 这段故事的素材虽然出自《传法正宗记》,但达磨是“与愿观世音垂形”的说法,即使翻遍所有灯史类的慧可传也见不到。实际上这一说法最早出现于《宝林传》,据说是在达磨与梁武帝的问答之后宝志的说法。但在《宝林传》中,这一说法并没有深刻含义,在中国,人们通常也没有把达磨与观音菩萨联系在一起。而《成等正觉论》强调这一点,显然与其第三点“所求即成”的宗派信仰有关系。 第二部分所说的“自心即佛”,是说参加“讲会”的听众当下的“心”就是“佛心”。在能忍看来,这就是达磨所传的“一心”法门的意趣所在。为明此“一心”的本源性和遍在性,能忍强调一切佛菩萨虽然名号各异,但无非“一心”之异名: 心性遍照,现天中,大日尊。心性能寂,应人间,释迦文。心性平直,主西方,弥陀佛。心性福德,南方宝生。心性万行,普贤。心性觉母,文殊。心性自在,观自在。心性与乐,大慈氏。心性大势,大势至。心地藏万法,地藏菩萨也。 而且,不仅是诸佛菩萨,一切大乘经典,诸如般若、华严、大集、大品、法华、涅槃、金刚、心经等,莫不是“一心”之异名。乃至“山川沼泽,地水火风,悉是心名形”。即不仅是有情众生,而且作为无情之物的山川草木也是“一心”的显现。能忍从“一心”的立场出发,将中国佛教业已存在的“无情佛性”说又推进了一步。 为说明在“一心”基础上的佛与众生的统一,《成等正觉论》还引用了裴休的《传心偈》的“即心即佛、佛即众生”说,并进一步解说云: 经曰,常正其心,不尚余学。夫心常正真,本自玄虚。道全是心,心全是道。乃令志当归一,不尚余学。虚明自现,全体不变色,牛头不失芬。如是开示,可谓把行人手,直至萨婆若海。若信受之人,可谓不动尘劳,顿成正觉。 即强调宗教行为“信受”的重要性。这里的“信”即信受“心即是佛”。在能忍看来,这是佛创立佛教的本怀,也是达磨西来的正意。只有虔诚信受,心无旁骛,才能顿悟。能忍没有从哲理的层面去开掘“一心”的内涵,而是强调“信受”的重要性,这与达磨宗作为新兴的宗教团体吸引更多信众的现实需要密切相关。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