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一念三千和圆融三谛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JK法师

——天台宗的意识万花筒

佛教修行的目的,是“断烦恼,了生死”,这需要“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这一艰巨的修行过程。众生们沉溺于烦恼生死苦海的原因在于对“人我”、“法我”的执着,而“人我”、“法我”的根子在于八识中的末那识,修行的最大障碍也在于这个末那识。

在唯识学的论述中,要断除或转变烦恼是极为艰巨的,时间也是漫长的,因为末那识在人们的精神中根深蒂固,是那么的难以动摇,不仅有“见所断”的烦恼,还有“修所断”的烦恼。这都因为无始以来的烦恼,以“种子”的形态被“藏”在阿赖耶识之中,生生世世难以除尽。何况修行成功与否,关键也在“种子”上,有善“种子”就可以修得善果,没有善的“种子”是谈不上修得善果的。以此类推,要修成罗汉,得先有罗汉的“种子”;要修成菩萨,得先有菩萨的“种子”;要成佛,当然也得先有成佛的“种子”。有因方有果,天经地义,所以唯识学认为“一阐提”人——不信佛法之人不能成佛,因为他们不具备成佛的“种子”。“种子”学说精细严密,逻辑理性极强,论证也似乎无懈可击,但无意中却在佛与众生间划出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也与佛教广泛宣扬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理论相矛盾。玄奘大师在印度时就提出过这样的疑问,认为会影响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但玄奘的老师戒贤法师却呵斥他,说这是根本义,你们支那人懂什么!玄奘大师回国后囿守师说,因而使这套唯识学难以普及推广——中国人信就信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既然那一套学问不能使我们成佛,又何必去学呢!

相比之下,《起信论》就荣幸得多,它那个“一心二门”把佛菩萨真如心和众生的生灭心统一在一起,中间没有那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们只要如法修行,自然会有所成就的。你看,生灭心与真如心是相通的、一体的。有念心动,真如门就成了生灭门;无念心息,生灭门就成了真如门,多么方便。

虽然如此,生灭心和真如心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特别是真如心的内涵到底是怎么回事?《起信论》因其结构简略未能明说、细说。还有,中国人大多怕麻烦,都希望当世就解脱成佛。所以历来就有渐悟和顿悟之辩,而趋向于顿悟。《起信论》对此没有详细的答复。

天台宗是最早把印度佛教转变为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从南北朝后期的慧文、慧思两位大师开始,到陈隋间智者大师集其大成,盛于唐宋,延至明清,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特别在中国佛教中有特别的意义。天台宗的中心理论就是“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

一念三千的念,就是我们前面所谈到的念头。这个小小的“念”可以贯穿唯识学的心法、色法和心所有法,也可以贯通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这个小小的“念”,在《起信论》中,一面可以是真如门,一面可以是生灭门。当然,这只是在这里临时发挥,其根据就在天台宗的这个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中;也在华严宗的法界缘起和事事无碍中;也在于禅宗的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中。

以念头与念头的差别而言,恶与善、烦恼与菩提是根本不同类的。要完成从恶到善、从烦恼到菩提的转变,是一种漫长的精神转变过程。基于以上道理,佛教的渐修渐悟是牢实可靠的,也是稳妥可行的。念头是有根的,这个根,就是潜藏在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念头是有缘的,这个缘,可以是外面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可以是内面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或六识,但根本之根本在于识。而识的根子则是真如。依照《起信论》的宗旨,念头之根就是真如,念头在真如中生起、显示,又消失、潜藏在真如之中——这就是真如缘起之说。依据真如缘起之说,念头本身就是真如,关键在于你是否有所觉悟。悟——一切皆是真如;迷——一切都是生灭。在这样的原理下,顿悟在修行中是有依据的,能够取得成功的。

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建立一念三千之说,可以说把真如缘起的道理发挥得淋漓尽至。智者大师在其重要著作《摩诃止观》中说;

一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法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心无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舍一切法者,此则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

“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介尔就是那么一点点,也可以说是刹那一念。三千是什么意思呢?天台宗认为,一念之生, 就具有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和本末究竟十个方面的内容和性质。分别指念头的形相、性能、本体、业力、作用、内因、外缘及相应的后果和实际的获得(报),还有本末究竟——包括这一切的,从因到果的所有因素。这十大方面又称为“十如是”。如是,即“就是那样”或“就是这样”,无须推论证明的客观存在。

因一念之中就具有这“十如是”,所以必然与“十法界”相应。天台宗以迷悟为尺度,将一切众生分为凡圣两大类,凡即六凡、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人、修罗、天人这种六道轮回中的众生。圣即四圣,指佛教中的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上面还有佛。这六凡四圣就是“十法界”。智者大师认为,这“十法界”是因主观意识而产生的,你是地狱意识就有地狱果报,是天人意识就有天人果报,是佛菩萨意识就有佛菩萨果报。另外,这“十法界”不是绝对隔离不变的,“心生种种法生”主观意识的转变可以使自己所处的“法界”得到相应的转变,既可向上通向佛菩萨的“法界”,也可以向下通向地狱的“法界”。因此“十法界”是相互舍摄、可以转化的,每一“法界”都与其它九“法界”相通。这样,“十法界”就是“百法界”。

另外,不论“十法界”也好,“百法界”也好,其体性都是由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构成,所以是“五蕴世间”。“五蕴世间”是广义,如人类社会一样,是由具体的、个别的众生单元所组成,这些众生都是有情意识活动的,所以叫“有情世间”。“有情世间”的众生不是生活在虚空里,他们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依据——山河大地这样的生存环境,这就是“器世间”。所以,每一个“法界”必然具有这三种“世间”,而“百法界”则具“三百世间”。“十如是”再与这“三百世间配合,当然就成了“三千世间”,又称为“三千如”。这个“三千”包容了宇宙中的一切存在,包容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千差万别、无量无边的现象和事物全都归摄于一心或一念之中,并且圆融无碍,这就是天台宗的“一念三千”之说。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