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生活禅、动态内观与念佛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JK法师

一、禅修的基本目的

谈到禅修,要先了解禅修的基本目的,如此才不会走到冤枉的路上去。佛法的禅修目的只有一个:灭除自己的痛苦,并进而帮助别人灭苦。这个目的也可用“证得涅槃”、“获得心解脱、慧解脱”等词句来描述,而内涵不外是苦的止息。在禅修的路途中,便要时时检查自己:是不是执着于戒?是否定多慧少?是否定少慧多?自己的苦是否减少了?烦恼是否减轻了?觉性是否增强了?

只要禅修的方向正确,定慧会平稳地增长,烦恼会逐渐地削弱,痛苦会不断地灭除。禅修过程中出现的光影、神通、喜乐等,相对地不值得去执着,并要将之放下而得到真正的自在。

二、禅修的基本原则

禅修的方法虽多,但由灭除障碍的方式来看,可归为二大类,只要掌握这二大类的基本禅修原则,就容易看清修行的方向。这二大类便是“慧解脱”与“俱分解脱”。《瑜伽师地论》卷26说:

1.云何由障差别建立补特伽罗?谓慧解脱及俱分解脱阿罗汉。慧解脱阿罗汉者,谓已解脱烦恼障,未解脱定障。俱分解脱阿罗汉者,谓己解脱烦恼障及已解脱定障,是故说名俱分解脱。如是名为由障差别建立补特伽罗。

2.云何慧解脱补特伽罗?谓有补特伽罗已能证得诸漏永尽,于八解脱未能身证具足安住,是名慧解脱补特伽罗。

云何俱分解脱补特伽罗?谓有补特伽罗已能证得诸漏永尽,于八解脱身已作证具足安住,于烦恼障分及解脱障分,心俱解脱,是名俱分解脱补特伽罗。

由上二段引述,可以看出在解脱的道上,有一类人不修四禅八定而直接灭除烦恼,称作“慧解脱补特伽罗”。有一类人先修四禅八定而后去灭除烦恼,称作“俱分解脱补特伽罗”。第一类人要修何种定呢?《瑜伽师地论》说:

若有苾刍具净尸罗,住别解脱清净律仪,增上心学增上力故,得初静虑近分所摄胜三摩地以为依止;增上慧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用此二智以为依止,……令心解脱一切烦恼,得阿罗汉,成慧解脱。

由此可以看出,走慧解脱者的路线,最少要修到初禅(初静虑)之前的近分定,此定又称“未至定”,南传称之为“近行定”,有时称之为“刹那定”。南传将慧解脱者又称为“纯观行者”;将俱分解脱者又称为“止行者”或“止观行者”。至于走菩萨道的人,仿此也可以先修成四禅八定走俱分解脱的方式,或者先修近分定走慧解脱者的方式,最后再修四禅八定(成佛必然具足四禅八定,没有定障,也没有所知障)。

因此,依个人的性向,禅修者的禅修原则可分成二大类。一为止观行的原则:先以奢摩他修成四禅八定,而后以毗婆舍那(内观)来观察五蕴的实相,故在修慧之前,先修成甚深的定。一为纯观行的原则:不修四禅八定,只以适当程度的定(未至定或刹那定)来观察五蕴的实相。故二者的显著差异是,前者先训练甚深的专注力,后者则强调觉知力(正念正知)。

了解这二种不同的原则后,就易掌握在今日繁忙的工商社会中,人们如何来禅修。很明显地,在家众若想修成四禅八定,必须放下俗务,接受长期的禅修指导才有可能达成,且指导者必须是“过来人”,故知一般的社会大众较适宜走“纯观行”的禅修方式。至于出家众,由于没有俗务的分心,要走“纯观行”或“止观行”都可成就。

近期社会大众对“生活禅”、“内观禅修”较感兴趣,实在是因为这些禅修并不须要甚深的禅定。佛使比丘在《内观禅修》中说:

修习专注的目的并不是为证得色界定或无色界定,不是那样,重要的是正念或观照本身就足够了。这种一心专注(指近行定)是很好的,世尊也曾赞叹它确实很殊胜,因为它能活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相反地,假如让它进展到定状态,例如无色界定,就无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在无色界定中,感官不起作用,因此就无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了。

因此,在生活中的禅修或动态内观,便是依近行定(或刹那定)在日常生活中训练自己的正念与正知,使自己在行住坐卧中都能觉性不断、了了分明。以下便侧重这方面来谈谈不同的法门运用。

三、法门的运用

A.生活禅

生活禅是将禅结合在日常生活之中,于举手投足、扬眉眨眼间透露着安详自在。其训练过程,则是遵循禅宗初期的方式,先直接由善知识指示本性(佛性),而后善护己心,于日常生活中磨除习性。兹说明如下:

《六祖坛经》中记述着:

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良久谓明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此处便是六祖惠能向惠明直示本心。这一念不生处,了了分明的觉知就是本来面目。

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说: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此处指出日常修行的基本禅修原则:在行住坐卧中,遇到顺境逆境都不生起贪嗔之心,保持内心的觉知而不执着,这样就是走在大道了。由此可知,禅不在远处,而是在这当下。《六祖坛经》说:

1.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

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2.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3.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以上这些引述,不外说明禅的基本精神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安详,不受六尘的杂染,将觉性贯穿在行住坐卧中,这便是生活禅。

B.动态内观

内观是往内观察自己身心的实相,本无动静之分。但依禅修之训练方式,而有动态与静态之不同。静态的方式,是侧重静坐不动,且闭目观照为主。动态的方式则将重点放在所有行住坐卧四威仪,以正念正知来觉知自己的一举一动,进而对念头念念分明且不卷入其中。

在南传的内观系统中,隆波田、阿姜念、马哈希法师的禅修方式可归入动态内观,各家的技巧虽有不同,都要求将觉性(正念正知)贯穿于行住坐卧当中,并将姿势的变化视为禅修中重要一环。

动态内观与生活禅并无多大的差异,只是前者多出一些具体的禅修训练方式,例如,隆波田的训练是由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下手,使觉性持续如环练,而后以强大的觉性来看念头,最后体证身心的实相。阿姜念的训练是觉知整个色身的变化,并以“如理作意”看清姿势的变动是为了治苦。利用这些简单而具体的禅修技巧,学员们能够有迹可循,可说是这些内观禅修的特色。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