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虚云与福建佛教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JK法师

虚云法师于1840年出生在福建泉州,1858年在福州鼓山剃度出家,在鼓山修行11年之后行脚天下,1929年回鼓山主持涌泉寺近6年,为复兴福建佛教作出巨大的努力和贡献。

观音菩萨信仰对于早年的虚云皈依佛教起了很大的作用。虚云少年时生活在闽南地区,他对佛教的最初信仰源于闽南地区的民俗佛教文化。所谓民俗佛教,是指佛教民间化之后,佛教的轮回观念和各种佛神渗入民俗之中,形成以功利性的神灵崇拜为核心的信仰,这种神灵崇拜式的信仰往往不以超脱生死为终极目的,而以避祸求利为基本归依。观音菩萨崇拜是其突出表现。民俗佛教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教,是民众避祸求利心理的表述。民俗佛教在向有“淫祠秽祀”习俗的南方地区特别流行,闽南地区正是如此。

关于虚云生平,《虚云法师年谱》(简称《年谱》)开篇就说:“父母年逾四十,忧无后,母赴城外观音寺祈子,见寺宇残破,及东关桥梁失修,发愿兴建。父母同梦一长须著青袍者,顶观音跨虎而来,跃卧榻上,惊起互告,遂有娠。”(《年谱》)p.1。)文中 “长须青袍”其实就是虚云老和尚的形象,暗示虚云乃长须青袍者的转世。虚云生母观音寺祈子发心做善事还愿,无疑是重述民间盛传的“观音送子”传统故事

“送子观音”的传说源于《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云:“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随着佛教在民间传播,这段经文传入民间,礼拜供养变成许愿还愿,形成民俗佛教的送子观音信仰模式。观音送子的情节也成为传统社会叙述传奇人生的开场白。

闽南盛行送子观音信仰,《年谱》中虚云生母往观音寺祈子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叙述,应该是虚云青少年时期从其生父庶母处得到的记忆。虚云后来自述年谱时尚引用观音送子的记忆,反映他心灵底处对民俗佛教的观音崇拜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闽南地区民俗佛教对虚云早年佛教知识的塑造。当然,送子观音的崇拜在汉地太过普遍,或许还不能非常清晰说明虚云思想与闽南社会文化的关系。但下面谈到的虚云对海神性的观音崇拜的回忆,则非常明确地表明闽南民俗佛教的观音信仰对虚云的影响。

海神性的观音信仰是沿海地区独特的神灵信仰。唐宋时期观音菩萨就被民间奉为航海保护神,宋代以后伴随佛教民间化世俗化,观音信仰在沿海渔村海岛民众中更为流行,闽人以海为田,崇敬妈祖的同时也以观音菩萨为航海保护神。(王荣国《海洋神灵——中国海神信仰与社会经济》p.260~270。)虚云孩提时候在漳州、泉州各6年,正是生活在沉浸于海神性观音崇拜的闽南地区。晚年虚云回忆12岁时亲身经历的海神性观音显灵事迹:“二月,予父以事往台湾,携予行。初乘小洋船,由厦门出发,于茫茫大海中,现一物大如山,高出海面数丈,全船人均合掌念观世音菩萨。船行半小时,始见鱼尾形,其长不知若干里也。”(《年谱》p.3。)这条材料提到泉人对观音菩萨的海神性信仰,直接反映出虚云对这种沿海的民俗佛教信仰的记忆。

《年谱》较详细地叙述虚云早年经历是从11岁条开始的,所记述的均为家庭变故。可以说,虚云较可信的回忆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前引文的经历恰好发生在次年。虚云晚年还记得此事,可见这次对观音菩萨显灵的体验对虚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这就充分证明虚云早年生活在观音菩萨信仰的闽南社会文化氛围之中,深受这种民俗佛教文化氛围的感染。

人脑总是有选择性地保存记忆,凡是被记忆所保留的经历,往往就是对个人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当然,有些“故意忘却”的经历是深刻的创伤,但实质上从未遗忘)。虚云和尚晚年回忆出生因缘引述民间“观音送子”的情节,加之对闽南人的海神性观音菩萨信仰的体验,充分说明虚云对佛教的最初认识,形成于他少年时期在福建体验到的民俗佛教文化。反过来说,虚云在闽南地区民俗佛教的观音菩萨信仰氛围中成长,初步形成对佛教的信仰。

在近代佛教革命的语境下,民俗佛教的观音信仰终归是“迷信”,佛教的复兴需要丕振“正信”佛教。虚云少年深受福建主要是闽南地区民俗佛教文化的熏陶,但也是在福建走向了脱生死的“正信”佛教,并最终为弘扬佛教作出贡献。

虚云约13岁时就萌发出家的念头,17岁时在湖南湘乡叔叔家中第一次离家出走,意图赴南岳出家,半路被截回送往泉州完婚。但在父亲庶母的严格管束之下,虚云反而成功离家出走,与堂弟富国逃到鼓山涌泉寺依常开老人剃度。

披剃次年四月,虚云依妙莲法师受戒,名古岩,又名演彻,字德清。按我国佛教界的传承习惯,出家者必须受足“三坛大戒”,才能成为合格的大乘出家人。三坛大戒,分初坛正授、二坛正授、三坛正授三阶段;初坛授沙弥、沙弥尼戒,二坛授比丘、比丘尼戒,三坛授出家菩萨戒;主事者为十师和尚,称三师七证;传戒日期约三十日至四十日。虚云撰述《敕赐鼓山白云峰涌泉禅寺同戒录序》(1930年)回忆到:“先戒和尚妙莲老人……虽奉旨传戒,八日即完三坛。法体如是,固无增减,而悬揣老人未尝不无慨叹焉。矧五夏专律,犹有未逮,数日三坛,岂范来学!”(《虚云和尚法汇》。)1955年在江西云居山方便开示时,虚云也说当时妙莲法师主持鼓山戒期只有八日,且实际传戒工作只有四五天,“从四月初一日新戒挂号进戒堂后,马上就教规矩,省略了很多手续,又没有比丘坛,新戒受戒什么名目都不知。初八日在头上燃了香,戒就算受完了。”(《年谱》p.221。)可见,虚云在鼓山受戒并不符三坛大戒规矩,尤其让人愕然的是,所谓传三坛大戒竟然没有最重要的比丘坛。但无论外在仪式如何不如法,虚云向佛之心坚如磐石。

受戒之后,为了避开家人的寻访,虚云在后山岩洞礼忏隐修。礼忏,是礼拜诸佛、菩萨忏悔以往所犯罪业并发愿积极修持的修行方式。礼忏要依据一定的忏文,近世通行的有《梁皇宝忏》、《慈悲水忏》、《大悲忏》、《药师忏》、《净土忏》、《地藏忏》等。虚云和尚“礼万佛忏”,就是依据《万佛忏》修习。(《年谱》p.4。)所谓《万佛忏》,即三十卷本《佛名经》,而三十卷本《佛名经》被认为是改窜菩提流支所译十二卷本《佛名经》而成的“伪经”,但风行闽台地区。受闽地风气感染,虚云初入佛门即据之修习。

虚云23岁那年,其父亲告老还乡,于是应请回山充任职事。虚云在寺任职专为挑水、种菜、膳堂、灶头等苦役,不接受寺中派任的闲职,坚持过午不食。虚云任职寺内期间觉得 “修持不无少碍”,受山中苦行第一的古月禅师启发,以为苦行能了脱生死,遂在涌泉寺任职四年之后,尽散衣物,到后山岩洞修习苦行3年。(《年谱》p.6~7。)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