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对治我见的十种善巧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JK法师

《辨中边论》是唯识宗的根本典籍之一,本论以境行果的次第安立相、障、真实、修诸对治、修分位、得果、无上乘七品。其中第三真实品中谈到了十种真实,最初以三自性为根本真实,通摄其余九种真实,最末则谈到善巧真实,对治众生如影随形的我见,论主辨析精当,阐发幽微,实乃良药于病,下面就稍做讨论之。

佛法不同于其他宗教教义的一项特质,就是谈到“诸法无我”,而众生沉沦于生死苦海中最大的祸首却正是我执。一般来说,若没有经过理性的深刻辨析,大凡众生都会不自觉的认为有一个“我”,而且这个感觉根深蒂固,与生俱来似的。当然这是一个错觉,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内在虚妄熏习的力量,以及由于邪教及邪分别而起的错误认识,佛法中称之为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但当我们用真理去观照,看清诸法的真实性时,就会领悟到其实我们感觉的那个“我”,真的是踏破铁皮无觅处的。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辨中边论》是如何分析众生产生我见的十种错误理由,以及如何使用十种善巧对治的。

一、执一性我

第一种容易犯的我见,就是认为有个“独一之我”。因为有这么一种错误的感觉,所以许多人喜欢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看上去很有主见,其实只是内心“独一之我”的外在放大。因为“独一之我”本来是没有的,是虚构的,只有通过执著,“独一之我”才能被感觉到,才能被滋润成长。“我”是异于他人的不同,是独一无二的,没有独一性,就无法引起别人的注意,“我”就会被遗忘,会显得黯淡,。独一感正是我执的一种养料,通过加强独一无二的感觉,“我”就会觉得被满足。

但真得有一个独一的我吗?佛教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一个人,无非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聚合体,我不是五蕴中的各蕴,各蕴也不是我,我不在蕴中,蕴也不在我中。因为若我是五蕴,则我有五个,那么就不可能是独一之我。而对一个正常的人来说,承认体内有五个我也是荒谬的。但是离开五蕴又找不到一个真实独立的我,所以说我与蕴是互在的关系也是不通的。正如佛陀在《杂阿含经》中所说“彼一切悉皆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正确认识“五蕴”,就能破除对“一我”的执著。“蕴”的本义是“聚”,是非一、总略、分段的。比如色蕴,包括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把这一切色略为一蕴来说,就是色蕴。依此类推,其他受想行识四蕴也是这样安立。凡夫执著的“一我”,其实只是把五蕴当作了“一合相”,除了虚妄分别外,其中并无真实之义。所以如来在《金刚经》中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二、执因性我

第二种错误的执著,是以为有一个作为因的“我”。我们大多数人不是生活在什么客观的世界中,而是生活在自我的世界中,什么东西都贴上“我”的标签,比如我的眼睛,我的东西,我的意识等等。“我”是认识到的这个世界后面不可或缺的因,西方哲学家笛卡尔就说过“我思故我在”。他认为思考作为一种果,必然有它的因,那“我”的存在就是思考得以发生的因。这就是执有因性的我。

佛教把世界分成六根、六尘、六识的十八界,无论是在根尘识的哪一界中,都没有一个“我”作为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因。眼根等六内界,是由阿赖耶识中眼根的自种而生;色等六外界,除法尘界中有少分无为法不从种生外,其余皆从赖耶识中各各自种之所变生;而六识除以阿赖耶识中的自种为因缘外,也以六根六尘为增上缘和所缘缘而生,。

所以,当我们看到纷纭复杂的世界其实只是六根六尘六识时,当我们看到这十八界的亲因,其实只是阿赖耶识中所藏的自种时,当我们认识到这些种子其实只是相似相续,非常非断地如瀑流一样地存在时,我们就会明白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因性之我,一切不过是种子生现行,现行再熏生种子罢了。

三、执受者性我

第三种错误的执著,是认为有一个受者,有一个真实受苦受乐的我。我们知道,五取蕴有另外一个中文翻译就是五受阴,‘取’义偏向于主动,‘受’义偏向于被动。我人觉得有一个我,与被动的“受”是有很大关系的。比如饥饿时,这种饿受即使主观上不想有,不想取,但依然缠着我人,使我人感到这是唯“我”在感受,这不由我意志转移,舍不掉的感受就是我的。套用《楞严经》上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凡夫之人的错觉在于认为感受的背后一定有感受者。比如说“我饿了”,其实饥饿感只是胃的排空罢了,并没有一个“我”在受饿,但我人会加上一个“我”作为受体,并执以为真,由此不解无我的真实,陷入颠倒的境地。

通过仔细观察六根六尘,我们就会发现能受用的根,所受用的尘,其中并无一个受者,只不过是六识通过这内外六门出生,所以《杂集论》说“诸识生长门是处义”。正确认识十二处,并仔细观察诸受诸识是如何通过十二门生起和消亡的,就会破除凡夫有受者性我的执著。

四、执作者性我

上面说的是从被动的“受者”的角度感觉有我,现在则是从主动的“作者”的角度执著有我。我人活在世上,总免不了对世界人生进行一番思考,比如世界是怎么来的,人是怎么来的?这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而佛陀的正法是说缘起。学习缘起,会让我们看清事实发展变化的真相,从因、果、用三个方面断除增益见和损减见。

比如,有人说世界和众生都是由一个最初的造物者或创世神所作,这其实是增益因,是不平等因,把本来不是因的说成是因,而又妄执此一根本因不是因缘所生。也有人说既然佛教承认有因果报应,有生死轮回,那就应该有一个作者,造作善恶业,从此世到彼世。这其实是增益果,把“我”增益为缘起中不存在的果。如窥基在《辨中边论述记》中所说“行是无明果,行中实无我,今执行中有我为无明果故,名增益果。”

总之,无论是执著“作者造我”还是“我是作者”,都是在虚妄分别心上安立的增益。世间诸法原本都是缘生缘灭,没有实在自性的。真相正如《阿含》所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此阴灭已,异阴相续,有业报而无作者”。

五、执自在转性我

第五中错误的观点是执有一个能自在转的我,这是因为我们总认为自己有独立的意志,可以自由自在地选择向东还是向西,是吃甜的还是吃咸的,以为意志可以决定一切。其实世间事物大多是不随着自己的心意而转移的,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我们不能因为能自主地抬胳膊抬腿这种小小的自在就忘记了自己轮回生死苦海中的那些大大的不自在。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