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法师佛学问答(一)(8)

这个问题问得好,教确实有邪正,要辨别清楚。对于深位的人,他们的见解就不一样,他们真正到了不受外境的干扰,所以邪正就没有了。我们现在是凡夫,会受外面环境影响,于是邪正就必须要辨别,要远邪亲正,这是随顺

这个问题问得好,教确实有邪正,要辨别清楚。对于深位的人,他们的见解就不一样,他们真正到了不受外境的干扰,所以邪正就没有了。我们现在是凡夫,会受外面环境影响,于是邪正就必须要辨别,要远邪亲正,这是随顺根机而说的。

25. 为什么听《无量寿经》觉得很相应,很能契入,但听《华严经》就觉得很茫然,是不是境界不够?

人有过去、今生,学佛同修决不是这一生才开始学佛。每个人的善根都很深厚,过去你所修学的法门,这一生遇到了,就会觉得很投缘、很欢喜;从前没有学过,这一生遇到了,就感觉得很生疏、很茫然。你这种情形,大概过去生中修过净土,《无量寿经》念得很多,所以一遇到就生欢喜心;可能《华严经》从前没有学过,所以接触之后就比较生疏,原因在此地。

26. 断一分烦恼、分别、执著,就是功夫成片,这个人是什么样子?他自己能知道吗?这个人一定能往生吗?

断一分烦恼、分别、执著,关键在这一分的标准是多少。每个人标准不相同,甚至于大小乘经里的标准也不相同。佛何以说这么多不同的标准?佛说经是因人而异,佛是迁就众生而有不同标准。至于断了烦恼、分别、执著是什么样子?这个样子很明显,就是“烦恼轻,智慧长。”最明显的,就是听经有悟处,读经能通达义理。处事待人接物,在日常生活之中,会觉得比过去进步很多。过去处世待人有许多不当之处,现在这些毛病都改正了,所以心情舒畅,清净快乐,这是不同之处。分别、执著重的人,生活得很苦,纵然富裕也非常苦恼。离开妄想、分别、执著,纵然穷困,也非常快乐。如孔老夫子赞叹他的学生颜回,“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虽然过着穷困的日子,可是他很快乐。由此可知,苦乐没有一定标准,佛法讲:“苦乐在觉迷。”一念觉,转苦为乐;一念迷,乐中就有苦。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27. 在念佛堂念佛,在日常生活修行,应怎样做才相应?

念佛堂是训练,养成念佛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之中,无论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心中“忆佛念佛”,能做到不中断,就是功夫成片。功夫果然成片,往生就有把握。所以,在念佛堂是养成,真正的功夫是在日常生活中。

28. 学佛后做了错事,过后已经改过,但是不好的念头常现前,不知如何是好?

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而且是许多同修的问题。学佛为什么功夫不得力,境界转不过来,毛病也在于此。自己晓得错了,也知道改,可是改得不彻底。《十善业道经》讲“夹杂不善”,怎样能做到不夹杂?印光大师教我们的方法很好,常常想到“死”,我快要死了,自然就放下了。印光大师在念佛堂的佛像后面写了一个“死”字,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在世一场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常常想此,万念俱灰,才回得了头。我们活在世间,决定不是为自己,自己随时随地都可以死,对自己、对世间一切人事物,决定没有留恋。活在世间,就是为众生、为佛法,为大众做好样子。别人不能放下的,我统统放下。别人犯过,不能痛改;我犯过了,真正能改,做出一个知过能改的好样子,一切为众生,为正法久住。

学佛的人绝对不怕死,死了以后,要换更殊胜的境界,这是智慧者的作法。如果死了堕落在三途,愈转愈苦,这是愚痴。所以,真正想改过,就要常念死。佛在大小乘经典里,常教我们六念,六念前面是念三宝,后面是念天、念戒、念无常。过去很多修行人都将《无常经》作为早晚课诵,现在念这个经的人比较少。我们也必须用这个方法来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一生才有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闻佛法很不容易,有这个机会决定不能错过。

29. 请问上“佛学班”好不好?

上“佛学班”要看什么情形,现在一般的“佛学班”,学的都是一些佛学常识,如果对佛学常识想知道多一些,这个对你有帮助。如果不想知道,也不妨碍,佛法贵专精,不贵多,所谓“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才能够得真实利益。学得太多太杂,充其量是个佛学家、佛学学者,但对于了生死、脱轮回,毫不相干。所以,你自己必须要衡量哪个重要,这个事情由自己去选择。

30. 有些常住道场的同修,念佛已经有三、五年,经常出现肚子胀、打嗝、手脚肿等状况,是什么原因?有什么办法可治?

最重要的原因,是要观察道场的卫生状况。古代的道场对于卫生非常重视,现在日本的道场还保留了古代道场的传统美德,不管是大殿、房间都是一尘不染,卫生清洁工作做得令人敬佩。他们进房子都要脱鞋,穿白袜子、白衣服,从地上走过,不会有一点污染,而且陈设简单整齐,有条不紊。所以卫生条件是第一因素。

第二、与道心也有关系。我们是凡夫不是圣人,凡夫决定会受环境所转。古来祖师大德为什么要把道场建在山林之中,远离都市村庄,就是晓得初学的人“心随境转”。环境清净、整洁、卫生,他的身心安稳,对修学有很大的帮助。到了真正得到禅定智慧,不会为外境所转,能转境界,就像济公一样,回到都市跟大家打成一片,和光同尘,帮助一切众生,有能力不被境转。可是这是少数人,不是多数人,多数人一定要靠环境做助缘,所以对道场的选择不能不留意。“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这个道场,最适合多少人修行?“一串念珠之数”,一百零八个,太多就不行了,环境条件就不够。人太多,卫生条件当然要下降,这是一定之理。到讲堂、念佛堂参加共修,不住在道场,就无所谓。住在道场的人,一定要注重环境。道场不大,住的人就不能太多,这是受物质条件的限制。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