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出世法不是要离开此世间,而是要离开对世间的执著,执著使心量变小,使生命境界变得狭窄而隔碍,能不执著,心量广大,生命才渐达于深刻与圆满。 学佛、修行是为了使自己的生命更深刻,更广达,而不是变得更狭隘。 ◎诸法实相,就是因缘聚散,刹那生灭,无有真实,所以我们在一切法中,不起心,不动念,才能清净自在。 ◎淡泊知足,守护六根,事无所求,心无所住,不为境转,即可入道。 ◎战胜外在的敌人容易,打败内心的敌人困难,真正的勇者乃能战胜内心的敌人。 佛教中所谓的佛、菩萨、罗汉,莫不是以此角度来说的。 ◎自觉是反观自己时,察觉内心的种种缺陷而奋起勇敢把它弥补过来,如果能这样的话,在佛教乃称为罗汉。不要以为这是容易的事,祗是‘名利’两字,就使许多人,深陷其中,做出许多伤天害理的事。自觉之后能引发他人自觉,乃称菩萨,二者圆融无碍就是佛。 ◎如果那是好的别抓紧它,如果是坏的别黏著它。 好和坏都会咬住人,因此别紧抓它们。 ◎如果我们不喜欢某种事物,我们反应出憎恶。 如果我们喜欢它,我们反应出快乐。 这颗心变脏且染污了。 ◎要自在:首先要能自主,要自主则由自立作起,能自立,则在思想、情感、生活上依靠别人之处越来越少,自立只从少欲知足作起,若欲望多或依赖他人太多,则越受环境,境界的牵制,而不得自在。帮助别人,但要尽可能,避免使对方产生依赖。 ◎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真正富贵,不是拥有很多,而是需要的很少,拥有财富不如拥有智慧,当你心无所住时,就拥有一切。 ◎人到最后终究会离开这个世间,不论执著于什么,终究要撒手, 唯有把握今生的每一个当下,好好努力念佛,观察这颗迷梦的心,片刻的真诚就是永恒。 ◎何谓无心?没有以自我中心为情见,一切境界平等无差别。 ◎放下才是我们的真心。 ◎要下决心把自己锻炼到毫不忧虑,又不发脾气。 ◎了解在心中升起的所有事物,都只是感觉而已。 它们是短暂变幻的,它们生起、存在、消失,它们就只是那样。 ◎修行者骨气要刚──放得下。 若烦恼来了,我有权利(志气)不烦恼。 你有权利讲,我有权利不要听。 ◎半夜来时三更去,有钱难买到天明。 财堆北斗有何用,天边日月快如梭。 一点灵光消散去,万两黄金买不还。 ◎持斋之法── 五种不净观法:一观种子不净、二观所食不净、三观住处不净、四观腹中不净、五观死后不净。 ◎因蛇悟道── 天人对瞌睡的道人言:‘咄咄逼人,毒蛇来矣!’ ‘道人何不自观内身毒蛇,内身四蛇(四大)不除,如何更从身外求之?’ ◎勿迷于物── 古人云:‘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到底是老鼠吃米呢?还是米吃老鼠呢?’ ◎视金如贼── 佛、阿难:‘世尊,以何因缘舍道而避行于草中?’ 佛曰:‘前面有贼,是以避之。’ 是时,后面有三人行经过,见金。一人下毒,二人共杀。 ‘家有黄金用斗量,有钱难买不无常,任尔盖下千间舍,一身难卧两张床。’ ‘多贪不如少用。’ ‘贫莫贫于无才,贱莫贱于无志。’‘财有五危’ ◎贪财者鉴── 兄弟二人在外赚钱相约回乡,起恶念欲相害。吃菜根,淡中有味;守国法,梦里无惊。经曰:‘若人多贪求,积财无厌足,如是狂乱人,名为最贫者。’ 守财富翁,失金,老泪横流:‘储金,看护而已。’ ◎人身难得── 童子听经,回家实验。即说偈云:‘盲龟遇浮木,相值甚为难,恶道复人身,难值亦如是,我今求出家,愿离三有狱,时时善修习,必使得解脱。’ 《提谓经》:‘如有一人在须弥山上,以纤缕下之,一人在下持针迎之,中有旋岚猛风,吃缕难入针孔,人身难得,甚过于是。’ ‘早奔西来晚奔东,人身犹如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 ◎疑生暗鬼── 二僧人先后鬼房借宿,互打至天明。《成实论》上问:‘疑有何过?’ 答:‘若多疑者,一切世间出世间事,皆不能成就。’ 学佛最忌三疑: 一、疑法:谓是法是否入道之门。 二、疑师:谓是师是否能为依止。 三、疑自:谓自己根性是否能成道业。 若生此三疑,乃为障道根本。‘疑是信之敌。’ ◎去贫妙法── 贫夫妇二人,常见主人,往寺中,作大施会;夫涕,妇欲卖身,夫随,得十金钱,七日后为奴婢。至寺中,作七日大施会。至第七日,王亦作施。众僧言:‘已受穷者,终不得移。’王大不悦。‘以不坚之身,易于坚身。不坚之财,易于坚财。不坚之命,易于坚命。’ ◎嗔堕恶趣── 比丘乞食途经草丛,忽听得一声和尚慈悲,大蛇举首语言:‘请勿恐怖,恳求和尚慈悲,为我说法,仰仗法力,令我脱此罪身。’蛇又言:‘和尚素闻阿者达王否?’蛇言:‘我当临命终时,侍者不慎,将逐蝇之扇,堕我面上,我当时一念嗔恚,故受此蛇身。’比丘即为之说法,并加忏悔。蛇一心乐闻法后,绝食七日,遂即命终生天。却后数日持花散佛,众僧怪之。闻空中言:‘奉花报恩耳。’ ◎比丘对贫人说:‘汝已布施一月矣!’布施之心念,不可暂时中断。 ◎《遗教经》:‘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猛火能烧世间诸珍宝,嗔心猛火能烧七圣财。’ ◎常思己过── 唐善道禅师得《观经》,乃专意念佛,修十六妙观,后至庐山,见远公遗迹,感慨系之。不久遁迹终南,修‘般舟三昧’数年。于定中曾睹净土。后又往晋阳,从道绰禅师,授‘无量寿经’时入定观,数日方起。一日,绰师请其入定,为观所生之处。师即入定七日,而报之曰:‘我师当忏悔三罪,方可往生。’答曰:‘师尝安佛像在檐漏下,而自处深房,此一罪也,当于佛前忏。又尝役使出家人此二罪也,当于四方僧前忏。又因造屋,多损虫命,此三罪也,当于一切众生前忏。’绰师闻言,静思往咎,遂洗心忏谢。道再为入定,出谓绰曰:‘师罪已灭,后有白光来照时,乃是往生之相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