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遍念十方诸佛? 安立数业甚深 这个地方有三段的甚深:第一个「安立」,第二个「数」,第三个「业」。我们看论文: 无异亦无量,无数量一业,不坚业坚业,诸佛具三身。 首先我们看安立甚深,这个「无异」,就是说在这么多的法界诸佛当中,他们所依止的体性──这个二空真如是没有差别的;没有差别当中,又产生无量差别,「亦无量」,就是诸佛因为过去ben愿的不同,而创造不同的名号,有不同的国土、不同的作用。也就是说,无量诸佛都是依止同一个清净法身;但是因为他心中所发的愿不同,就变现了不同的变化身出来:三世诸佛这样地来成就他的作用,的确是甚深。「无数量一业」,这个是讲数量的甚深。三世诸佛他们的因缘虽然不同,产生了本师释迦牟尼佛、药师佛;但是他们所造的业,却是完全一致的。这个完全一致的意思,就是说诸佛造业他的体性是相通的,没有这种──这是你造的业、这是我造的业,没有这种自他的差别,就是释迦牟尼佛造的业,就是阿弥陀佛所造的业;阿弥陀佛所造的业,就是释迦牟尼佛所造的业。这个地方,在后面的论文会说到「譬如大海」,你说很多的江河流到大海,但是却同一个法味;诸佛造业亦复如是,在「无数量」的佛当中,每一个人造的业都是互相融通的。第三个业甚深,「不坚业坚业,诸佛具三身」。佛陀他的业,有坚固跟不坚固的差别,比如说佛陀的变化身,是不坚固的,他八相成道要示现死亡;但是佛陀法性身跟受用身的生命是无止尽的,所以叫「坚业」。既然能够在同一尊佛当中,具足了「坚业、不坚业」这样的一个情况,这也是甚深的。 这个地方,「无数量一业」值得我们注意。「无数量一业」,在《弥陀要解》当中,有人问蕅益大师说:你一直叫人家念阿弥陀佛,这个有违背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他说:我们归依佛的时候,是归依十方诸佛,我们不能够只是偏心地归依阿弥陀佛,这样是不对的。有人就问蕅益大师:我们应该遍念十方诸佛,能够跟十方诸佛结缘,来成就十方诸佛的加持,这样才合乎整个菩萨道的本质。蕅益大师说:你这样讲就错了!你念一佛就代表念十方诸佛,你得到一佛的加持,就代表十方诸佛的加持,是没有差别的。就是说,你今天遇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为你做了一件事情;你遇到其它的诸佛,他也是为你做这件事情,不可能有差别。我们如果遇到菩萨,遇到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可能他对你所施设的加持是有差异的,菩萨是有差异;但是你只要遇到其中一尊佛,他对你所做的事情,就代表了十方诸佛对你所做的事情是没有差别的。所以我们对于佛陀的了解,要知道他的相貌是「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他没有个体的差异,你见到了阿弥陀佛,就代表见到了十方诸佛,是没有差别的。所以这个地方,他的道理就是「无数量一业」,在无数量的诸佛,他们造了种种的业,但是业业之间是相通的,这个地方也是甚深的。
了知欲无欲 悟入欲法性 离欲甚深 非染非离染,由欲得出离,了知欲无欲,悟入欲法性。 这个是讲到佛陀他在成佛的过程当中,他断除欲望的方法,是善巧甚深的。「非染非离染」,佛陀的内心是「非染」的,佛陀所有的欲望都断除了,所以从作用来说,佛陀跟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接触,佛陀没有贪欲之心;但是「非离染」,佛陀真实欲望的体性,是没有断除的。为什么呢?「由欲得出离」,也就是说,所有的菩萨都是观察欲的清净体性而成就出离的,也就是说他不是断除欲的体性,是观察到欲的清净体性而成就出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菩萨在过程的时候,应该了知欲非欲,而悟入欲法性;我们应该了知这个贪欲的作用,它的本性是清JK寂的,悟入贪欲真实的平等法性。这个地方,等于说出了菩萨断欲的方法。在行菩萨道的时候,这个断恶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个功课,就是你没有修善度众生之前,你开始要先学习怎么断除心中的欲望;但是这个地方要注意,就是说你断除欲望的方法,会影响到你未来的结果,你的过程会影响到你的结果。在断除欲望的时候,我们应该要先了解到烦恼即菩提的一个概念,就是说烦恼的体性就是菩提的体性,这二个是没有差别的。如果我们刚开始的概念,是烦恼跟菩提是对立的,你用这种生灭的角度来断烦恼,你就会采取比较偏激的手段,就把这个烦恼的作用,乃至这个烦恼的体性、这个明了的功能全部消灭了,最后的结果就进入到灰身泯智;这个时候你会发觉你要发菩提心有困难,因为菩提心的体性也被你破坏,错损菩提了。所以你在断烦恼的时候,你要知道转识成智,我们是转它颠倒的作用,而成清净的妙用,这个转是很重要的,转烦恼成菩提。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了知欲无欲,悟入欲法性。」这个地方,是说明三世诸佛在成就断欲的时候,他所采用的方法也是甚深的。不过这个地方的「欲」是说,你要采取断恶的方便之前,你要先了解到生命的根源,我们讲这个所知依,整个生命的根源是来自于现前一念心性,它的体性是清净的。贪欲是一念心性一时的颠倒而产生的作用,所以我们今天所要对治的是那个颠倒、那个遍计执,不是要断那个依他起的明了心性。我们在断恶的时候,这个地方你一定要弄清楚,否则你虽然达到了断恶的效果,但是也可能错损到你未来法身的菩提,所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离欲甚深」。
报身非法身 这一段是讲开迹显本。这个「本」就是佛陀的真实身,我们讲清净法身,这个清净法身是常住不变的;但是这个「迹」,就是佛陀有利他的因缘所变现出来的色身。有利他的因缘,当然是约着某一种因缘的需要而变现的:或者为了摄受十地菩萨而变现受用身;为了摄受凡夫外道而变现变化身八相成道。这个地方是把佛陀从本门所变现的报身的迹门,把它作一个简别。怎么知道这个受用身的报身不是佛陀的清净法身呢?主要的理由是:报身他是有相的因缘,《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谓的虚妄就是它会变化。第一个报身本身就会变化,他在不同的法会,他就变现不同的身相出来;第二个随众生内心的不同,所见的报身又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身跟法身常住不变是相违背的,所以当然不是清净法身,因为法身他本身没有变化。任何一个人他能够证入法身,也是一念不生的,也是不能有变化的。十方诸菩萨只要亲证法身,都是同一个相貌,不能有差别的感受。所以这一点就说明,这个报身跟法身是有差别的。前面是约着事相来说明,这以下约着理论。「六、阿赖耶识与诸转识,转依非理可见故。」这个地方是反证。说假设报身就是法身,这样子讲,阿赖耶识跟前七转识这样转依的道理就不能建立了,因为我们说转第八识成法身,转第七意识成平等的受用身,转第六意识跟前五识来变成应化身;如果说报身跟法身完全相同,转八识成四智的道理就不能建立了。这个地方是从理论上来说明这个报身是非自性身。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