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习圣贤 提高志趣 我们先看一个例子。宋朝有一位贤能的宰相,叫司马光,人们尊称司马温公。当时,他没有儿子,他的夫人很着急,觉得自己没有生儿子,就作主替丈夫买了一个女子做妾,而且这个女子长得非常美丽。夫人就把这个女子送到司马光的书房,司马光正在专心看书,他没有注意这件事,也没有抬起眼看这个妾。这个妾为了讨好司马光,就拿起一本书问:「这是什么书啊?」司马光很严肃地说:「这是《尚书》」。之后他又去专心读书了。这个美丽的妾,在房间里站了一会,又各处看了一下。司马光没有再和她说话了,她就只好自己退出了。 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的人,对于女色置若罔闻,心中全是伦理道德、圣贤教导,志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使是美色当前,心无欲念,岿然不动。 司马光和刘理顺(上面提到的例子)都是以圣贤的教诲作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内涵,居高临下,那么戒淫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儒家经典之一《礼记·礼运篇》教导我们恪守人伦道德,尽人的十种义务:「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温顺合作)、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又指出我们不能跟着人的情欲走。「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圣人之所以治七情,修十义」。在日常生活,我们遵循圣贤教导,控制自己七种情欲,不让它泛滥,尽自己应尽的十种道义,我们就不会犯错误了。 儒家的经典《四书·大学篇》中教导我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如何修身?首先,从「格物致知」开始。格物,有多种解释,取印光大师的解释,格物者,革除物欲,致知者,开启智慧。所以《大学》中有著名的教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以,立志无论大小,或希望自己好、家庭好,或希望国家好、世界好,都要先从格物开始,在革除物欲上下功夫。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寡矣。」(《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告诫我们,修养心性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为人欲望不多,即使善良的心性有所丧失,也丧失不多;为人欲望很多,即使善良心性有所保存,也保存极少。要把自己的志趣从财、色、名、食、睡五欲中提升起来。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人的规律是:吃饱穿暖、住得安逸。如果没有受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故「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的这段话就是儒家的五伦。孟子还指出:「仁也者,人也;义也者,宜也;礼也者,履也;智也者,知也;信也者,实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章句下》。注:有的版本没有说的那么全,据朱熹《孟子集注》说:「如此则理极分明」)孟子这段话就是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仁,就是讲究爱人;义,就是做事合理;礼,就是履行规定;智,就是具有智慧,知识;信,就是讲究诚实。合起来,便叫做道。 这五伦五常,就是古圣贤教我们的道德。愿各位朋友,都能记住它,理解它,实践它。现在全国各地儿童读经活动逐渐开展起来,青年人也要抽空补课。在这里介绍一些众口皆碑和行之有效的圣贤经典,供参考:《弟子规》、《三字经》、《孝经》、《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礼记》、《易经》、《朱子治家格言》、《了凡四训》、《老子·道德经》、《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佛说十善业道经》等。 其中《弟子规》是我们做人的基础,应从这里落实。JK教授在2005年新年献礼致辞中特别指出:「愿我同伦特重十善业道及弟子规的认知与学习,务必百分之百的圆满落实,此乃化解一切灾难之根本修行大法!」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