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敬很重要,你看儒家《礼记》里面一开头就说「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统统都恭敬,就是佛家这里讲的礼敬诸佛的意思。不仅是动物、人要尊敬,连桌椅板凳、花草树木、山河大地统统要礼敬,对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都礼敬。那你说怎么礼敬这个桌椅板凳?是不是我给它顶礼,我给它鞠躬,这叫礼敬它?不是,你得要循着它的规律,你看这个桌子,你把它摆正,这是对它的礼敬,你把它擦得干干净净,这是礼敬,一张纸你不能乱扔,乱扔就不敬,你把它恭恭敬敬的叠得整整齐齐的把它放到一边,这是礼敬。我记得我在二000年到新加坡跟我母亲一起拜见JK法师,老人家请我喝茶,我当时对他的一个动作印象深刻,什么动作?他喝茶,旁边放一张纸巾,一般擦脸、擦口的纸巾,他把这个纸巾擦完之后,恭恭敬敬、认认真真的把它叠好放在一边,到擦嘴的时候又把它恭恭敬敬拿起来,擦好了之后又恭恭敬敬的放在一边。你看这么小的动作,他做得很自然,我看得很认真,印象深刻,忽然就悟到什么叫礼敬诸佛,你看老法师对一张纸巾都这样礼敬,这叫礼敬诸佛。所以有礼敬的心,敬人、敬事、敬物,无不敬,这是礼敬诸佛,普贤菩萨所修。 第二条「称赞如来」,我们对诸佛,尤其是未来佛,一切众生,要礼敬,像佛一样的礼敬,平等的礼敬,但是在称赞方面我们就得有选择,不能够随便乱赞。为什么?因为众生里面他的行为有善的、有恶的,我们称赞的,称赞的是善的,称赞跟性德相应的,这叫称赞如来。那些不善的、不好的,我们见到了,我们对他礼敬,但是不赞叹,叫敬而远之。你看看普贤菩萨告诉我们这个原则,不是说见到那个恶人、那个坏人,我们对他不敬了,讨厌他,甚至很傲慢的去批评、去指责,那就不是礼敬,我们见到他对他礼敬,跟对佛一样礼敬。我们拜佛,拜佛为的什么?把我们礼敬的心生起来,然后去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那你这个拜佛才有功德。上了佛堂拜佛,出去外面骂人,那怎么叫做礼敬诸佛?这学佛学歪了。所以礼敬一切众生,但是我们只赞叹善的,这是鼓励大家学善、学好,对那些恶的,我们只礼敬不赞叹,这就好。 第三「广修供养」,供养,你看这里讲的,不讲布施讲供养,菩萨六度讲布施,他这里讲供养,供养的心比布施的心更加恭敬,如同供养诸佛一样供养一切众生,这是普贤行。《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告诉我们,广修供养这个供养里面最殊胜的叫法供养。供养有三种,财供养、法供养、无畏供养,这不讲布施了,讲供养。那三种供养里面最殊胜的是法供养。法供养有七种,第一种如教修行供养,这是最殊胜的。讲什么意思?就是依教奉行,听了佛的话不折不扣的去照做,佛教我们做我们就做,佛教我们不做我们就不做,认真的修行,这是真正的供养,供养诸佛。所以我们老法师告诉我们,学佛首先得放下,放下什么?十六个字,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要放下,贪瞋痴慢要放下,把这个十六个字放下那才到门口,再跨一步才进门,你真干,真干这是法供养。 第四种「忏悔业障」。学佛的人可能都会觉得自己业障很重,过去做了很多的恶事、错事,天天到佛菩萨面前去忏悔,把过去做的全部又重复的讲一遍,天天讲一遍,以为这叫做忏悔业障。这是不是忏悔业障?不是,这不仅不是忏悔业障,反而加重业障,为什么?过去是身体造作罪业,现在在佛菩萨面前口里再造一次,念头里头再想一次,好了,身、口、意,先是身造作,跟着口再造一遍,意再造一遍,这个业障是愈造愈深重,哪是忏悔业障?所以什么叫真忏悔我们也得了解,真忏悔叫后不再造,过去做错了,以后再也不做了,这叫真忏悔。不是重重复复在佛菩萨面前唠叨。所以后不再造这真忏悔,业障就消除了。 第五「随喜功德」。这随喜功德,见到别人的功德我们要生随喜心,我们要欢喜,这是帮助我们化除嫉妒的烦恼。人与生俱来的烦恼,嫉妒是一分。你看小孩,即使是婴儿,他都有嫉妒心,看到另外一个婴儿有糖吃,他自己没有,他心里都不高兴,嫉妒!所以要断这个烦恼要修随喜功德,看到人家有糖吃如同自己有糖吃,看见人家做功德、修善事,如同自己做功德、修善事,欢喜!不仅随喜,而且帮助他、成就他。像当年印宗大师成就六祖惠能大师一样,这是随喜功德。随喜功德,你的功德跟他是一样大的,为什么?因为你帮助他,你跟他的心是一样的,帮助众生,只是你的条件还不如他,那他做了不是比我做更好吗?我自己做还要辛苦,他去做了,我帮助他,我还没那么辛苦,何乐而不为?所以这个心量要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