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苦、乐」,人生在苦的当中,你能不能修养还很好?心还很清净?这个就是功夫。乐,我们说乐极生悲,所以人往往在乐的当中就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己的安全,忘了自己很多的本分。所以打开报纸,很多的意外事件都在游乐当中发生,所以乐不可太过,所谓「乐不可极」,凡是面对自己的感受、情绪都要遵循中庸之道适可而止。「称」,人家称赞你。「讥」,人家刺激你、讥讽你,你能不能修养很好,不动心。「毁」,别人毁谤你了,你能不能平心静气接受。人家批评你十句话,只有一句话是真的,其他九句是假的,这九句你也不生气,这一句你拿起来好好反省自己,那相信连毁谤你的人到最后也会被你感动。所以八风吹不动的人才能转别人,八风一吹就动了,那是被别人转,被境界拉著鼻子走,牵著鼻子走。所以唐太宗为什么能够创唐朝的盛世,因为唐太宗在接受大臣给他的批评的时候,他都能够广泛去接受,而不会去责罚他的臣子。 有一次有一个臣子也是长篇大论批评唐太宗,批评完之后,这个臣子出去了,旁边几位大臣就跟皇上讲,他说:皇上,他所讲的大半都是假的,您怎么不责罚他?您怎么不制止他的话?唐太宗就说了:他讲十句有两句对的,我就拿来用了,但是假如我去制止他,这个动作一传出去,说皇上对於别人的谏言还会反驳,还会批评,这个风声一传出去,以后忠臣敢不敢谏言?就不敢。所以唐太宗能够看得深远,能广纳雅言,再用自己去判断,这样就不会堵塞整个忠臣对他的劝谏,所以唐太宗面对别人讥、别人毁的时候,他是这样的态度。所以一个人成就有多高,跟他的心量、跟他的肚量成正比。 「称」是称赞,「誉」是你的荣誉到身上来的时候,你也能够不沾染。我们看到很多人,他一得奖就把它摆起来,结果到他的办公室去,全部都是什么第一名、金牌,摆一大堆。在许哲女士接受访问的时候,我注意看了一下,她的房间干干净净,她都是新加坡的国宝,请问她有多少奖状?多少?太多了,她连一个也没摆出来,只摆了一个释JK教授送给她的「爱」。所以真正有德行的人,他觉得这些都是我该做的,这没有什么好炫耀的,所以荣誉一来就好像风吹过来,一点痕迹也不会落在她的心上,所以这是八风吹不动。 苏东坡就觉得自己境界很好,所以就写了这首诗,「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就送过去给佛印看。佛印看完之后,马上在信上写了一个字,写了一个「屁」字,就把它送回去了。一送回去,苏东坡心里想什么?他心里期待的是什么?来称赞我,你看境界这么好,结果就是一个「屁」字送给他,他火冒三丈,马上气冲冲的就要去找佛印理论,结果还没进门,佛印连门都没开,只在门口写了两行字,「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八风吹不动,居然一个屁字就把他的境界统统破掉了,所以苏东坡一看很惭愧,赶快回去了。所以人这个修养确确实实骗不了人,要常常看自己的起心动念,在境界当中看,有没有被这些世间的习气把你的境界搞乱了。所以什么时候是修养,什么时候是修身,时时处处一切都是我们的学处,学习的地方。 「修身」的功夫确确实实要靠我们滴水穿石之功,滴水穿石之功也必须从一步一脚印开始踏出来,所以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我们的生活都是跟经典的教诲相应,「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这是「中庸」的教诲。 除了修身之外,我们第二个很重要的「笃行」功夫要用在处事之中,处理事情,每天离不开自己,离不开别人,离不开处理事情,每天一定都有事。那到底处理事情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什么样的法则,这个我们不得不了解。而你做事的原则、做事的态度可不能依准现在人的想法,假如你说现在人大部分都这么想,那你就会随波逐流,毕竟知道的人少,迷惑的人占多数,所以假如你现在是依循现在大部分的人的认知,那你的人生会往下一直堕落。 请教一下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出来,你问他「做人的根本是什么?」他马上会皱著眉头告诉你「你怎么问这么无聊的问题,你怎么不问我现在流行歌曲排行榜第一名是哪一首?」大学毕业,你叫他谈做人的根本,他不见得谈得出来。但是回到两百年前,您在乡间小路看到一个农夫正在耕作,您跟这个农夫打个招呼说,请教你做人的根本是什么?他不用打草稿,他可以跟你讲半个小时,为什么?这个社会读书读了十几年不见得会做人,但是古代的人一个字都不认识,可是他知道做人,因为他的父母有身教,因为当时候的社会风气良好,每个人都知道一个人做人的最根本就是要孝顺父母。所以纵使他不识字,他知道要孝顺父母,他知道要友爱兄弟,所以他兄弟一有事情他绝对两肋插刀,他也知道勤劳才能成就事业,所以他工作认真。所以当时候的社会状况,它的整个艺术,包含戏剧这些艺术作品,统统是在提醒人如何做人,演出来的都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在读书里面都是以圣贤学问为主,在家庭里面父母又会演给他看,所以纵使一字不识也懂做人。 而现在学历再高,他可能连体恤别人的心都不见得提得起来,所以现在人依循的标准在哪?我们可以从课本上这段话找到端详。我们把处事这一段念一遍,预备起: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道义为原则、为依据,不为私利,不图己功,只问是否合乎道义,不问是否利己,亦不求有功。】 好,我们再把第一句大声念一遍,『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做任何事,它的原则最重要的要依循道义,这个「谊」通「义」字: 问:而不是依循什么? 答:利。 所以古代的人接受圣贤教诲,做事都是依循道义在做,不依循功利,不自私自利,所以社会安定,家庭幸福。现在不依循道义,依循什么?功利。所以现在年轻人还没有本事,你要找他合作,他第一句话跟你说什么?「对我有什么好处?」能成大器吗?难矣。 问:他会伸手跟人家要利益,他会不会伸手跟他父母要利益? 答:会。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