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须」,他又话题一转,「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就是这个摄心念佛的方法你要说浅,浅到就四个字;你要说深,如来一代时教、三藏十二分教讲的就是这四个字,讲的就是这么个念佛方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别琢磨了,你琢磨你也琢磨不清楚,究竟妙法,不是我等凡辈能够理解的,唯佛与佛乃能相知,只有佛才明白知道这个方法到底是为什么这么妙。他意思是说,很多人听到这十念法那么简单就会怀疑,他就打消我们这个怀疑,别琢磨了,怎么办?「但当仰信佛言」,我们应该做的只应该仰信佛言,仰是恭敬,信佛的话,你看佛言,十念法谁说的?佛说的,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你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认识水平不够,你的理解能力不强,达不到这种程度,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你就产生疑惑。怎么办?疑惑以后有什么坏处?「致多劫善根」,导致了你多劫的善根。我们能碰到净土法门,能够在此地一生成佛,这可不是闹著玩的,老和尚说,那是过去生中供养了无数佛,我们今天才碰到净土法门。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兹是表示这儿,在这个怀疑当中丧失掉了。「不能究竟亲获实益」,最后你不能够亲自获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退成佛的实际利益。「为可哀也」,太值得人同情了,太值得可怜了。 老人家最后一段,「掐珠念佛」,他又讲到,话锋一转讲到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掐珠念佛什么时候合适?只有行、住这两个时段。行就是行经,绕佛的时候,或者住,住就是站,行住坐卧,坐和卧都不合适,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如果你静坐养神,你用手指头掐这个珠子,他怎么说的?「由手动故」,由於你手动的原因,「神不能安」,你的神不安,你心里老得琢磨这个珠子,「久则受病」,受就是接受的意思,得了,时间一长你就得病了。「此十念记数」,这个十念记数的方法,「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四威仪行住坐卧,没有不合适的时候。到此为止,印光大师的十念法就讲完了。 下面还有两分钟的时间,我给大家从头到尾再念一遍,然后我们就结束今天上午的课。「至於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於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於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 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做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於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JK法师专集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