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的启示

药师经,启示

药师经》的启示

黄威南

 

现在有很多人提出佛教现代化,弘法利生应符合时代潮流的看法,究竟原则、标准在那里呢?如何才能在现代化、配合潮流的同时而不造成变质或趋向末流?《药师经》有很好启示。

清朝时玉琳国师便已经有这种「现代化」的看法,他阅大藏经,觉得药师法门很合时代潮流,便加以提倡,并且为《药师经》的流通做了一篇序文名《药师经题语》,其中说到:

「大凡修持,须量己量法,直心直行。诚能厌恶三界,坚志往生,则专依《阿弥陀经》,收摄六根,净念相继;所谓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决定往生。此先自利而后利人者,之所为也。若于现前富贵功名,未能忘情,男女饮食之欲,未知深厌,则于往生法门,未易深信。即信矣,身修净土,而心恋娑婆,果何益乎?则求其不离欲钩,而成佛智,处于顺境,不致沦胥者,固无如修持药师愿海者之殊胜难思也!若能信行,久久不懈,知不独富贵功名,转女成男,离危迪吉,如如意珠,随愿成就。即得于一切成就处,直至菩提。永无退转,何幸如之。人间亦有扬州鹤,但泛如来功德船。」

国师建议那些虽然「身修净土」但却「心恋娑婆」,无法放下生活担子,对于世间的功名富贵还不能不希求的修行人,既不愿在饮食男女中堕落却又不能放弃责任义务的人,不妨修持「药师愿海」,则得以「于一切成就处,直至菩提,永无退转」,两全其美,时至今日,这仍然是许多现代学佛、念佛人的愿望。值得注意的是,国师教我们修持「药师愿海」,没有叫我们三心两意忽东忽西,转求东方净土。

对此,《药师经析疑》书后附录〈弘一大师答佛学书局书(乙亥年)〉有一段很中肯的解说:「今者佛学书局诸贤,欲弘扬药师圣典,提倡求生东方,胜愿大心,甚可钦佩。但依拙见,唯可普劝众生诵经、持名。

至于求生何处,宜任其自然,即昔日求生极乐或求生兜率者,亦可发心诵《药师经》并持名号;而于ben愿无违。因经中谓求生极乐者,命终有八大菩萨示路;又东晋译本云:若欲得生兜率天上见弥勒者,亦当礼敬药师琉璃光佛。如是则范围甚广,可以群机并育矣。」

玉琳国师的序文后面两句有个典故:从前有四位好友相聚谈起各自的愿望,一位愿有钱十万,享受富贵生活;一个愿求到「人间天堂」的扬州游玩;另一位愿能骑鹤上天云游;最后一个更干脆,他爱钱、爱去扬州旅行、亦爱骑鹤云游!

正所谓「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即是样样都要,事事都求如愿以偿。玉琳国师诗句引用此典故,意谓若能读诵《药师经》,依照经文修行,乘着如来的功德法船,人间富贵确实可以求得,却又不会在福报中迷惑堕落,忘了修行。

因此佛在《药师经》中的教诲,确实值得我们注意、学习。

相传玉琳国师前世为僧但相貌奇丑。曾有相府千金来寺布施财物,来至此丑僧之前,心生憎厌,不分给他。这位僧人因而有所感触,专礼药师佛,愿求来世相貌美丽,不使人家讨厌。结果转世为相貌英俊的玉琳法师;而那位相府千金因斋僧布施,转世仍为千金小姐,对玉琳一见钟情却不得所愿。后因相府邀请,玉琳收她为徒,教她打佛七,不敷脂粉,一心用功,睡少、食减,不断地坐香和跑香,七天之后,玉琳叫她对镜看看,问:你的美丽在那里?

小姐见到镜中丑样,蓦然顿悟!后来发心学佛,归心净土。从这个传说来理解玉琳国师所说的「富贵功名……随愿成就」,也许更容易得到启发:世人重视外表包装,以貌取人,若有真材实料而没有可以吸引凡夫注意的庄严外表,往往便被忽略,而只以貌取人的凡夫也就因此而错失了与善知识的因缘;若善知识体谅众生的习气,转换包装制造吸引力,则创造了让大众得度的因缘。反过来说,徒有美丽包装,如千金小姐,却经不起考验,一下妆后,美丽安在?相对于落发、朴素的僧人玉琳,「腹有诗(佛经?)书气自华」,内外双美,包装只是适应别人的方便,内涵的表达才是目的,当然境界不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