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之后,我特地又去看望了苏居士。可能是因为过去业障的缘故,她的先生一开始在电话中对着我讲话,就很不开心,我感受到有一股无形的怨气在从中障碍。因为我从前住在她家时,就给她的家人带来过很多的困扰,所以她的家人不愿意接受我也是因果使然。 但是我想这些都是自己造成的,要勇于面对欢喜承受,所以第二天我又给苏居士打了一通电话,内心希望她能够原谅我,接受我的忏悔。想不到这次沟通就非常顺利,她很快就安排出时间和我见面。 见面之后,我看到她的眼中,依然流露出从前那种慈悲和智慧的光芒,她没有跟我说太多话,只是不断重复的告诉我:「对众生一定要慈悲。」我感受到她内心还是接受我、原谅我了。见过面之后,我松了一口气,内心觉得特别的舒服,特别的快乐。好像又一次卸下了沉重的包袱,内心充满了愉悦与感恩。 【编后语】 受人一饭的恩惠,古人必会回报;纵然无力回报,也必铭心感德,念念不忘。《大智度论》说,受到别人恩惠,不知感恩图报,这种人连畜生都不如。于铁樵先生曾说:「别人以势力加害我,我能以宽宏的度量容忍他,就可扫除内心层层障碍的乌云,熄灭心中报复的星星之火。」所以君子不念旧恶。 老子在《道德经》说:「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意即:不自以为是的人,他的思想作为才会彰显;不自我夸耀的人,他的功劳才会受到肯定;不自我骄矜的人,他的事业才能持续发展。)大禹不骄矜不自夸,常说:「纵然是愚夫愚妇,都有一样长处胜过我。」而他排除万难,开山导水,救活万民,功被万世。周公不骄傲不吝才,治国勤劳谦和且能礼贤下士,为平乱而东征,受到世世代代的赞美,终能安定周朝的基业。所以,真正的大圣大贤,都是从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精神中成就出来的。就像大禹、周公都是圣人,何曾向人骄矜,夸大自己的道德呢? JK师父开示:「『谦』能保持善果,否则虽『积』(善)也保不住,也是枉然。善真正能保持,要靠『谦』,『谦德之效』。所以《金刚经》里讲布施,布施就是修善,用忍辱来保持。不能忍辱,修积再多都落空。儒家的保持方法就是『谦德』」。 师父又说:「『心无嫉妒行』,这很重要,这是很严重的烦恼,是很大的障碍。……看到别人有好事要随喜、要帮助;没有能力帮助,赞叹,替他表扬。他所做的善事,我们随喜,就得到他随喜的功德,这功德多大?跟他一样大。好像他是一盏灯,点亮的灯,我们也是一盏灯没点亮,借着他的光点,藉光点着之后,光是一样的、是平等的。所以这种好事为什么不肯修?要去嫉妒、糟蹋他的时候,造罪业,得相反的果报,这就错了……这种心行将来果报都在地狱,在阿鼻地狱很不容易出来。」须知道,真实的智慧总是与谦卑紧紧相扣,真正的智者必然像大海一样宽厚,海纳百川。浅薄的嫉恨和无知的轻蔑都是对自己之智能与福德制造了严重毒害的表现。圣贤君子,皆厚德载物,雅量容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