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 君道—管理的智慧(第一集)(4)

有一个老师,他每天都是最早到学校去。这个老师他本来已经考虑要辞职,他不想干老师的工作,觉得很累。后来他学了传统文化,觉得老师这个行业很有价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整个下一代能不能明白做

    有一个老师,他每天都是最早到学校去。这个老师他本来已经考虑要辞职,他不想干老师的工作,觉得很累。后来他学了传统文化,觉得老师这个行业很有价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整个下一代能不能明白做人、做事,要靠老师教导。从把教师当一个工作变成当做一个职业、一个有意义的事业,他有使命感去做。结果从想离开这个行业,心境一转,变成了最受欢迎的老师。那个市还颁奖给他“优秀班主任”。我们想一想,从本来不想干了,念头一转,接触了老祖宗这些教诲,他觉得很有意义了,变成优秀的班主任。所以人总在他遇到的缘分不同,这个缘分对他的生命有很大的启发,他会完全转变过来。

    所以诸位校长,我们要不要做所有老师人生的贵人?请问大家,现在的老师苦不苦?累不累?那你们要做他的贵人,首先自己要不苦、不累。我们每天笑不出来,然后跟他说:“笑容多一点了”,我看他们也只能苦笑了。我们真正把我们的家庭、把我们的人生经营得非常美满,这样你不用去跟老师讲,可能他就主动来问你了。

    唐太宗编这一套书出于仁慈之心,因为他是为人君者。诸位校长,唐太宗跟我们是同道,有没有道理?他领一个国家,我们领一个学校,都是为人君者,我们跟他是同道。他那一份仁爱心为整个国家着想,我们现在为下一代的教育着想。一千多年前他的那一份存心,跟我们现在超越时空,有没有接上?你们要接好,待会看书就突然间全看明白了,这叫至诚感通。

    文天祥先生有一段话讲,“哲人日已远”,虽然这些圣哲人已经离开这个世间几百年了。“典型在夙昔”,他们的风范还留在我的心中。“风檐展书读”,我把他们的书打开来、把他们的历史打开来。“古道照颜色”,他们的精神就好像一道阳光照在我的脸上、照在我的心里面。

    诸位校长,孟子跟孔子学,孔子已经不在了,可是他学得最好,他是亚圣,超过孔子那些学生。为什么他能超过?至诚恭敬的心就超越时空,孔子就好像当面来教他一样。
 
    我们现在看这一套《群书治要》,因为《群书》有五十万字左右,很大一部。现在人很忙,现在假如我在诸位校长面前拿一套五十万字的书——砰!你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哪有时间看这么大的书?”所以我们中心的师长释JK老教授,他当时在跟纳吉首相还有马哈迪长老谈到这一套书,是唐朝的唐太宗命魏丞相编的,而且开创了“贞观之治”。在我们中国历史当中,那是非常辉煌的一个盛世。盛世都可以成就了,我们相信这样的智慧来治理一个学校,没有问题的。所以我们看全球的华人走到哪里都有“唐人街”,外国人都称华人叫“唐人”,可见得唐朝“贞观之治”给予整个世界的影响跟印象是多么的深刻跟肯定。而当时马哈迪长老还有纳吉首相听了之后很感兴趣,因为他们都知道唐朝这个盛世很有成就,然后说什么时候可以翻成英文?老教授一听完,回来就给中心英文组交代编360句,让这些其他国家的、不同民族种族的这些政治领袖,他们能深入到我们中华文化的智慧里面。每天读一句就好了,一年刚好360句,这是这一本书编的一个因缘。

    我们现在“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君”,领导,要把团队引领到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君”还有以身作则的精神。“君”还有知人善任,你要用对人,这些都属于“君道”的部分,我们接下来的课程再深入来探讨;“亲”,是关怀爱护,不分彼此像一家人一样;“师”,是能够引导、教导他,是能够传道与他,“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师”的角色。

    我们教育界必须重视伦理、重视这些教学智慧的传承,这样我们一代才比一代强。假如下一代没有恭敬来承传,那很多老师他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可能就断送掉了,就很可惜。所以老人带年轻人这也是“师”,也是一份职责。我们看到这个“君”是领导、是督导、是主导,你是引导整个方向的。而在引导方向当中一定要抓到根本,不能本末倒置。

    我们看整个《群书治要·务本》这个部分,请大家翻到79页173句。孔子说的,在《孝经》里面讲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我当时候看到这一句,高兴地在家里面跑了好几圈。为什么?我终于抓到教育的根本在哪,就是教孝道。德行是本,而德行的本是什么?是孝,教育就要从这里开始。我们从两代人来看,上一代三、四十年前的时候,他们的学业、他们的事业不用人家操心、也不用人家催。像我父亲那一代,他们很有责任感,读书都读到让父母下命令:“赶快睡觉了,不要再读了。”等父母睡着了兄弟姐妹又爬起来读,有没有?你们马来西亚没有吗?这个是我听我叔叔讲的,他们五个兄弟姐妹读书很认真,我三叔是博士毕业。我们住在一个渔乡里面都没有什么背景,爷爷奶奶都不识字。可是就是靠孩子有孝心,变成他读书的动力,读书不用人家催,就一直这样读上去了。成家立业了都怕父母多操心,夫妻从来不吵架,这是我妈妈讲的。假如是我爸爸讲的或者我叔叔讲的,这个就有点老王卖瓜,是吧?这个不能自己讲,是我妈妈说:“蔡家的男人不跟女人吵架的。”所以这个也是证明,有孝心他连组织家庭都不愿意让父母多操心。“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包含事业也是如此。现在年轻人哪有去体恤父母的难啊。年轻就想当老板一步登天,拿着父亲的退休金去做事业,甚至于借钱的时候还让老父亲签名,最后老人家七十几岁了还拄着拐杖上法院,颠倒了。

    所以,上一代的人给我们的启示是他从小有责任心、有孝心,“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而这一代假如忽略了孝道,我们看到读书都是用催的、用推的、还有用利诱的,考得好给多少钱,钱是他的动力、欲望是他的动力。那假如有另外一个欲望更吸引他,他还读不读书?对,因为“欲是深渊”,他碰到另外一个欲望更强,他就不读书了。所以多少大学生去读大学以后堕落的速度很快,要不女色堕落了、要不这些玩乐的东西把他控制住了。所以老祖宗一本经里也有:“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他就沉下去了。因为他没有责任心、没有定力的话,很容易就被这些诱惑给拉过去了。

    所以我们现在只看他的成绩,让他考考考,终于考进大学了,可是他可能不愿意读书了。考进大学以后他认不认真读书,这又是一个重点。父母都觉得把他推上大学就没事了,哪有这种事,推进去了可能严重的事才要开始而已。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