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禅行者须注意的五法

略说发心学禅行者,应须注意五法:一、闻。二、厌。三、愿。四、觉。五、勤。 一、闻者:愿乐闻法,以自照心,引生正念,令心清净。 二、厌者:由多闻正法故,觉慧明净,于世间盛事能见过患,

略说发心学禅行者,应须注意五法:一、闻。二、厌。三、愿。四、觉。五、勤。

一、闻者:愿乐闻法,以自照心,引生正念,令心清净。

二、厌者:由多闻正法故,觉慧明净,于世间盛事能见过患,不生愿乐。

三、愿者:欣慕圣道,涅槃为最安隐,具胜功德,乐欲证得。

四、觉者:应自警觉,若人未能得证圣道,现行种种不净思惟、恶不善业,恒为恶趣苦所随逐。

五、勤者:于清净证得及杂染断灭中,遮止懒惰懈怠;精勤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令心明静、不散乱、不颠倒,随顺趣向悟入第一义谛。

 

一、闻者:愿乐闻法,以自照心,引生正念,令心清净。

「愿乐闻法」是对于学习佛法有欢喜心。为什么要学习佛法呢?「以自照心」:用佛法的正智观察自己的心行。初开始学习佛法者,容易有偏差的过失——我学习佛法,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将来能升大座,为人讲经说法的!确实的说,学习佛法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自己成就智慧、证悟胜义,消除烦恼、心得清净。

我们弃舍了世间的享受,来到佛法里出家,应该是想离开烦恼家,才到寺院住。在寺院中,大殿供着佛像、藏经楼有藏经、禅堂修学止观、讲堂听闻佛法……,日日所见,都是愿意学习佛法、想要转凡成圣的同梵行者。这样的人聚会一处,应该没有烦恼!

但是,有的时候若失掉正念,忘了ben愿不想转凡成圣,依然放纵自己的老毛病、旧习惯,那么还是有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常常阅读经论,思惟文中之义;一段时间以后,阖起本子,闭上眼睛再思惟:「这一段经文所说道理为何?」然后依此检查自己的心行。

「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经为鉴,可以正心念。」《金刚经》即是一面大圆满的镜子,自己那里有缺点、那里有进步,一照即知。若一时起了贪心、起了瞋心,要晓得这是不对的、有污点了。如果六十分算是及格,我现在有几分?就算平时没有猛利的贪瞋现前,你不知道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毕竟空寂的,就是个大错误!因为我们所有贪瞋痴的烦恼,都从这里引生出来。

这时候怎样办呢?

「引生正念,令心清净」。「正」字当做「好」讲,在此即是清净义;清净的智慧叫正念。我们应该建立清净的智慧,以清净智慧领导心行,心里常常思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能时时保持这样的正念,贪瞋痴的烦恼就不容易活动,令自己的心在清净的境界是清净,在杂乱的境界也是清净。

《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云:「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瞋、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瞋、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

从文字上看,可能会觉得入不二法门太难了。其实不难!若依这个道理思惟,或许不能立刻悟入,但是可以随顺、趣向悟入。

我们住在寺院里,寺院是个清净的世界,心应该是清净的;但是有时人家来毁辱你,你心中忿恨不平,那就不清净了。或者人家赞叹你:「你很用功修行啊!你持戒很清净啊!你是我们的模范!」心若执着,也是不清净。所以不管遇见什么境界,赞叹也好、毁辱也罢,内心要能不执着——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达到这个程度才行。

如果你能不断学习佛法,常常以佛法来反照自心、保持正念,烦恼就不容易现起,心也就容易清净。但是有时静坐老是心乱,止修不来、观也修不来。本来应该随文观义的,却偏要想:「刚才那个人瞪我一眼!他是什么意思呢?」

心老是攀缘这些烦烦恼恼的事情,而不能有正念。

怎么办呢?你去扫地!譬如大殿、禅堂,你常常清理,保持洁净;院子不干净,你就去扫一扫!不要说:「你怎么老是叫我做、不叫他做?」不要这样!若常能如此,静坐时,内心也容易清净,想止就可以止,想观就可以观。

这是什么道理呢?静坐时,心里不能止、也不能观,杂乱的妄想就如同院子里的垃圾,破坏了环境的整洁。若能常常把外面的环境打扫干净了,相对地,静坐时内心也容易清净。

所以在寺庙里,要勤劳一点、不要懒惰。有不顺心之事,不要向烦恼上会,向道上会:「这些境界都是来考验我的,看我修行的程度怎样!」他骂你一句,你怎样反应?自己修行的程度如何,完全可以从这里看出来。

前面所说这些事情,完全从经论中来!我们若是出了家而不学习佛法,那能有智能吗?佛陀的法语告诉你:「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应该从这里悟入。为什么弃舍圣言量,自己坐在那里、闭上眼睛参「念佛是谁」呢?这样好比释迦牟尼佛没有出世,你自己了不起,不需要佛陀的教导就有能力开悟。这事对不对?若不学习经论,能知道什么?什么也不懂!纵使有极高的世间专业知识,站在修学圣道的立场来说,是完全没有用的!

所以「闻者:愿乐闻法,以自照心,引生正念,令心清净。」由于你学习经论有了闻思的智慧,又能以智慧清净自己的心,达到一个程度以后,那时才有能力弘扬佛法、为人宣讲。若初发心就以为学习经论是为别人讲的,这不是十分正确的!

 

二、厌者:由多闻正法故,觉慧明净,于世间盛事能见过患,不生愿乐。

「厌」:就是不高兴、厌离世间;这是修行人对于世间应有的正念。「厌」从何来?「多闻正法故」。云何「多闻正法」﹖

譬如:我到佛学院听法师讲《金刚经》,从「如是我闻」一直到「作礼而去」听了一遍;要你再听一次,你可能会说:「我已经听过了!我不要再听了!你最好讲《解深密经》、《楞伽经》。」如果有人问:「你在佛学院读书,佛学院都安排些什么课?」你就会回答:「很多!很多!《法华经》、《金刚经》、《解深密经》、《大乘起信论》,还有《瑜伽师地论》,这些我都学过了。」这样的态度是对的吗?其实,这是很有问题的!即使你年纪轻,记忆力强,若不能深入思惟,还是不行的!应该一次又一次重复学习。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样的深义,不是你听法师讲过,能记忆下来就好了,而是内心要能随顺文义去深入思惟。你可以用笔将解释记下来,读一读,然后闭上眼睛不断的思惟,直到你心里忍可:「是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这样子的!」达到这个程度后,和单纯只是文字上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