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五蕴炽盛苦 「五蕴」又称作「五阴」,「蕴」是积聚、类别的意思;五蕴是五种有为法的类聚。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称为五根,色、声、香、味、触称为「五境」。眼睛看到的事物是色,耳朵听到的音是声,鼻闻到的是香,舌尝到的是味,身体能分别的冷暖的是触。五根接触五境产生感觉,这感觉名为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色蕴称为「色」,受想行识四蕴统称为「名」,所以五蕴又称为「名色」。 色蕴:即一切色法之类聚,总括来说可分内色与外色两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内色,一切眼睛能见到的人、物是外色,外色又分显色与形色、净色与不净色。显色指青、红、赤、白、云、烟、尘、雾等可见之色,形色是指长短方圆,粗细高下等有形相可见之物。《大智度论》卷二十一载,净色是指美妙之色,此色能生贪欲,损坏道业,故宜远离;不净色是丑恶之色,此色能令人生憎恶,障蔽道业,故修道者亦应远离。八戒中不观歌舞、不邪淫是不犯外色。我们的色身皆从地水火风和合为相,当色蕴炽盛,四大不调时会受种种病苦。 受蕴:是由苦、乐、舍、眼触等生起的接受,是六根对六尘的领受,造成种种苦乐而受纳于心,是情绪作用,如遇到适合自己心意的事物,就生欢喜而乐受,不合意的就起瞋恚而起苦受。此外,受蕴亦积聚肉体感受与精神知觉的感受作用。 想蕴:是六根领受了六尘,把境象摄取,现为心象,而构成槪念,用现代话说是想象。人有想象事物善恶正邪,或想象眼耳鼻舌身触之种种情想,这种种情想积聚起来便成为想蕴,想蕴生出种种妄心来,当这情想积聚炽盛时,怨亲、苦乐充满其中,造成苦恼。 行蕴:即意志与心之作用。是迁流、变化、造作的聚集。即是看到境象时,经过内心的思维、审虑与决断,而造出相应的行为,现代话是意志支配我们的行动。若依照一切有为法皆为造作迁流来说,其他四蕴亦属造作迁流者,都可称行蕴,但因为其他四蕴摄行的性质较少,所以给予分别的名称。 识蕴:即眼耳鼻舌身意等的各种类聚。识是认识、分别的意思,如眼睛看到某事物,立刻分别其颜色、好丑、长短、高低、大小等;耳朵听到声音,能分别好恶;鼻臭到气味,分别其香臭;舌尝到食物,分别咸、酸、苦、辣、甜;身体能分别冷、热等,这一切的认识分别称为识蕴。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二称:「云何建立识蕴?谓心、意、识差别。」眼耳鼻舌身意是六识,第六意识依末那识为意根。依唯识宗之所说,眼、耳、鼻、舌、身五识与色、声、香、味、触五境为对境,但五识没有认识、分别之作用;第六意识始具有认识。又意识能遍缘一切境,举凡对内对外之境,不论有形无形,皆可以成为缘。又能单独现起,追忆过去,预卜未来,或种种想象、思虑,或于襌定中、睡梦中现起意识作用。要言之,第六意识乃八识中最猛利、最敏捷的,具有自由自在之能力,三界九地,一切迷悟升沉之业,都是由此意识所作。第七识末那识是意识,恐怕与第六识相混,所以保留「末那」字,末那识本身不造作善恶业,属于潜意识,常以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为我执之根本,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此识常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因为执着自我的念头,成为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心识,又称藏识,是诸识的首领,是诸识的总体,是生命的根本,是万法的本源,它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唯识宗称它为根本识,现代话是灵魂,前七识则由此根本识所变现,故七识又称为转识,前六识能认识对象,故称为识;第七末那识有念念执我,故称为意,末那识将前六识所作的善恶种子,下在第八识阿赖耶识中;阿赖耶识能积集种子(业),故称为心,人命终时七识已灭,但阿赖耶识不会灭,而七识的功能可以贮存于第八识中,人死后受生,存贮在第八识的种子(业)又重新活动起来,继续造迷惑颠倒的业,而这第八识亦继续把七识的善、恶业种子积存,继续变为六道生死轮转的因。 流转生死,皆是业因。甚么是业呢?业分身、语、意等三种,内心想做的事称为意业;以身体行动或言语表现其意志者,称为身业、口业,三业以意业为主,身业及口业都由意业生起,故《地藏菩萨ben愿经》说:「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业无相无形,无质无量,但善恶念头一起都成为业的种子,永远埋在阿赖识里,不会磨灭,遇缘便起现行。若无我执,则无人播下这有漏种子,阿赖耶识没有有漏种子,纯是无漏种子,就不名阿赖耶,而转名为如来藏,所以修行首要令第六识不起分别,没有分别,便破我执,没有我执则八识田中,业种不起现行而枯萎,有漏业空,无漏种子复现,此身便是清净光明的法身佛。 唯识宗说转识成智,即是将有漏的第八识、第七识,及前五识转变为四种无漏智。 (一)大圆镜智:如大圆镜之可映现一切形像,将烦恼转变为智慧,转阿赖耶识为清净智。 (二)平等性智:体悟自与他平等之智,即转第七末那识所得之智慧,依此智慧了知一切平等而生起大慈大悲心。 (三)妙观察智:巧妙观察诸法而自在说法之智,即转第六意识所得者。 (四)成所作智:成就所作是自利化他二作,即转眼耳鼻舌身五识所得之智。 佛法称我们这世间的人及一切有情识的众生为有情世间,这里一切山河大地称为器世间,这世界称为娑婆世界,「娑婆」是堪忍的意思,生到这世间来要生存就得忍,因为这娑婆是由五蕴构成,色蕴炽盛令四大不调而生病;受蕴炽盛,爱恶强烈,造无限苦恼;想蕴炽盛,想相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苦;行蕴炽盛,造诸业而变为后报的因,这因是以后生老病死的果;识蕴炽盛,起惑造业,流转不息,因而有生死之苦。 简单说,凡夫以我为中心,以我的眼耳鼻舌身,接触外来的色声香味触(色)后,产生感觉(受),这些感觉贮存在记忆系统(想)里,变成以后的行为(行),这四种物理及生理现象都是由「我」观察他、认识他而成。因为由「我」而成,于是变成「我所」,而这个由心理活动统一状态组成的「我所」叫做(识),「识」其实就是主观的我,「色受想行」是客观的对象。由识产生名色,名色由识而起,两者互相依倚,随便取去那一根,另外的一根都不能植立,此即佛经说的「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诸法因缘生灭,都是由识与名色所构成,而宇宙万有亦由因与缘和合而成,因是原因,缘是助缘,任何事物的存在,必须有其互动关系。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