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强调因果,人生的一切都离不开因缘果报。有句话叫做:"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不管怎样积聚财富,到临终之时,唯一能带走的就是我们造下的业因。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多做善事,就是积集我们的福德。反之,"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通过不正当谋生手段来获取财富,最终将得不偿失。 除了我们在生活中可以获取的利益,佛经中还处处以较量功德的方式告诉我们学佛的利益。《金刚经》告诉我们:"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由此可见,读诵、弘扬佛经的功德不可思量,财施功德有限,法施的功德无量。其他如《地藏王菩萨ben愿功德经》、《普贤行愿品》等等,也都有类似的说明。 说到利益,还涉及到思想境界的问题,即不能对我们所做的一切有所执著。社会上的人每做一件好事,总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叹和恭维,要知道对名的希求也是我们修行的障碍。若为人读诵、讲解经典时有心追求利益,那么所得就很有限。反之,如果没有掺杂私心杂念,得到的功德和利益就会象虚空那么广大。 正如《金刚经》所说:"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佛陀要求我们在布施时做到"三轮体空",首先要没有布施的我,若是菩萨在布施时"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会生起贡高我慢,对被施者失去平等之心,所做的一切也只能招感人天福报,和菩萨道的修行是不相应的;其次是没有接受的对方,作为菩萨,不管受施者是冤是亲,都应一视同仁;第三是不计较布施的物品,无论贵重与否,只要对方需要就慷慨施予。如果能做到施者、受者、施物三方都空的话,布施的行为才是圆满的。不执着功德,不等于没有利益,相反,正因为不着相,所得到的利益更是不可思议。只有本着无所得的心,所修的善法才是清净无染的。 (四)、学佛仅仅是自利吗? 在世人眼中,佛教徒的清净无为似乎是自私自利的表现,这种看法实在有失偏颇。 佛教有大乘与小乘之分。乘是指运载的工具,小船只能自己乘坐,大船则能帮助更多的人到达彼岸。在学佛的人中,每个人的因缘和发心都不同。其中有偏向自利的发心,如声闻缘觉的修行,也称小乘;也有偏重利他的的发心,如菩萨道的修行,也称大乘。 以发心来衡量,声闻乘发的是出离心。由于"观三界如火宅,视生死如冤家",因而生起极大厌离之心。他们急于脱离生死,认为成佛之道遥远难行,只求灭除烦恼,证得涅槃,不再来生死中轮回。声闻乘的修行内容主要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由持戒而后生定,又由定而生慧,将生命内在的智慧开发出来,从而证得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样的小乘行者亦被称为"自了汉",和菩萨的发心相比,他们的确有相对自私的一面。 而菩萨乘更强调的是菩提心,因为佛陀出世的本怀是为了救度一切众生。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成佛后,为众生说法四十九年,使无数众生因听闻佛法而获得解脱。诸佛菩萨无量无边的功德,都是由菩提心而生。所以,对于修学佛法的人来说,发心是至关重要的。 学佛发心要大,要"志当存高远",但落实到具体的修行,则须严格依照次第,由人天乘进而声闻乘,最后进入菩萨乘。地基打得越牢固,发展也就越稳妥。人天乘是三乘佛法的基础,就像太虚大师所说的那样:"人在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在藏传佛教中,将三乘归纳为三士道。下士道相当于人天乘,修学要领为受持五戒十善,念死无常及归依三宝,因为"五戒十善,是通往人天去路的护照"。中士道相当于声闻乘,由怖畏恶趣而生起极大出离心,依戒定慧三学成就声闻缘觉的果位。上士道相当于菩萨乘,从菩提心出发,广修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等善法,成就圆满佛果。 大乘与小乘的区别也是在于发心,而不是修学的法门。五戒十善虽是人天乘的善法,但若是以大乘的发心来修,不是着眼于人天福报,而是以利乐有情为己任,一样可以作为成佛的资粮。 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之心,就是自觉觉他之心。我们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就不能仅仅满足于自身的解脱,还要以六度四摄帮助众生觉悟,使众生共同离苦得乐。所以,菩萨是在利他中完善自身,在利他中积累成佛的资粮,最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所以说,一味的自利不是真正的佛弟子所应追求的,因为学佛就是要学佛所行,而每一位佛菩萨的行为,都体现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五)、自利与利他 自利就是一切行为都从个人利益出发,反之,利他就是处处为别人着想。 1、自利与利他的关系 很多人总以为自利与利他是矛盾的。若是满足他人的利益,必然会伤害到自己的利益,反之也是同样。那么,自利与利他究竟是不是对立的呢? 对利益的追求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一方面,利己的行为会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对他人的伤害,在整个社会都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今天,急功近利的自私行为比比皆是:假药的泛滥危害了众多病患者的健康;工农业的污染破坏了地球的环境;对暴利的牟取使不法商业行为充斥市场……更有甚者,将自己的幸福完全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如战争的发动者,为了实现个人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惜侵犯别国的领土和主权,使无数人丧身于战场,给人间造成了惨痛的灾难。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个人利益与他人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 但另一方面,正当的利己行为同时也可以利益他人。就我们的生活方式而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早已成为历史,每个人的生存都必须依赖他人的劳动成果,在此同时,我们的劳动也在被更多的人分享,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的人,都不能脱离相互依存的关系。 2、众生只知自利,因此不得解脱 世人由于对我的执著,而进一步执著于我的钱财、我的事业、我的家庭,念念都以自我为中心,由此而生起种种分别,将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分得清清楚楚。只要于我有利,就用尽心思去争取,如政界的勾心斗角,商界的尔虞我诈,即使在被称为"象牙塔"的校园,人们也常常为了职称的评定、待遇的高低而明争暗斗。 所有的社会问题,都离不开利益的争斗。众生凡事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结果造下很多恶业。却不曾想到,我们追求的任何利益,都不能逃脱无常的结局。俗话说:"富不过三代",正代表了财富的无常;"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则代表了权利与地位的无常;至爱亲朋的反目,又体现了人际关系的无常。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