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一二二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JK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二二集)  2001/1/1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122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内典研学要领》第一段:

  甲、古云:成佛法华,开慧楞严。必具慧解始能破迷启悟,必真破迷关,始肯放下,然后一心念佛,求愿往生,圆成道果,复何疑焉,是为钻研群经之目的也。】

  头一段说明我们研究经教的目的在哪里,目的就是为成无上道。而成无上道,决定要求生净土。为什么?求生净土,成无上道时间缩短。如果不求生净土,要成无上道,佛在《华严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从圆教初住菩萨修到法云地,诸位要记住,法云地就是十地菩萨,等觉还不算,到法云地需要修行三个阿僧只劫,这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第一个阿僧只劫,完成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个阿僧只劫,七个位次,从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只劫,三个位次,就是八地、九地、十地。我们自己要好好去想想,你走一般,不求西方净土,你在没有证得圆教初住以前,那个时间都不算,三大阿僧只劫是从圆初住到法云地。可是修净土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时间就大幅度的缩短,所以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法门,我们要认识清楚。不求净土,实在讲,没有福报,善根福德不具足,所以他没有这个意愿。这我们要认识清楚,为什么《华严经》上文殊、普贤劝导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净土,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一定要知道。

  这个法门难信易修,可是「易修」,是跟其他法门比较起来易修,我们也不能把它看得太容易了。往生西方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这大家都知道的,净土的「三资粮」,三个条件:信、愿、行。「信」,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得很好,「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我们的信心为什么不具足?因为我们迷关没破;我们在迷,没有觉悟,难在此地。要怎么样才能破迷关?一定要开智慧。我们的智慧为什么不能开?这当中有障碍,就是「业障」。我常常讲的十六个字,这个是业障:「自私自利,贪瞋痴慢」,这是里面的、内部的;外面,「五欲六尘、名闻利养」。

  所以,我们自己要问问: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这个相应不相应?如果跟这个东西相应,念佛都不能够往生。它障碍你,障碍你开悟,障碍你修行,障碍你证果。必须把这十六个字淘汰干净,我们障碍就除掉了,智慧就现前了。展开大乘经卷,这里头微妙的义理,你才能够看得出来。同样是这个经典,同样是这些文字,为什么展卷别人能够看到许多意思,我们为什么看不到?看不到,就是这上面障住了。业障浅,智慧就增长一点,就能多看到一点。所以自己功夫有没有进步,不要问别人,自己每天展开经卷就知道了。我今天读这一卷经,是不是又多懂一点意思,那你就有进步了。如果展开经卷,今天跟昨天一样,那你就是完全没有进步。所谓的进步,「烦恼轻,智慧长」,这是真正进步,不是别的,希望同修在这上面留意。

  『成佛法华,开慧楞严』,这两句话怎么讲?为什么说《法华经》是成佛的?学教的同修应该知道,世尊早期为大家讲经说法,确实他老人家有讲一阐提不能成佛。「一阐提」是梵语,中国的意思是:没有善根的人、断了善根的人,这种人不能成佛。在《法华经》开权显实,佛说了真话,一阐提也有佛性,既有佛性,皆当作佛,所以说「成佛的法华」。在《法华》教义里头,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成佛的,只是成佛早晚不相同。什么时候成佛?什么时候回头,「回头是岸」。你今天回头,你今天就作佛;明天回头,明天作佛。什么时候作佛?这个事情不必问别人,要问自己。从哪里回头?我刚才讲的,从自私自利回头,从贪瞋痴慢回头,从五欲六尘回头,从名闻利养回头,回头就是岸,你才能入佛境界。然后你了解大乘的法门,净宗第一殊胜,死心塌地念佛,这一生成功了。

  第二段,这是讲修行的态度。

  乙、「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

  这话世尊在《华严经》上说过,《大智度论》上说过。

  是以古人万里从师,不惮劳苦。良以不遇真匠,发悟莫由。】

  『真匠』是真善知识,必须有真善知识教诲,我们才有觉悟的机会。

  然明师良友难遇,必竭诚忏除业障,荡尽三垢。】

  「三垢」就是「三有」: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三垢」就是三种烦恼习气业障。

  专心真净,得为法器,而后以真心感求,则必有应之者焉。】

  感应道交,真诚心能感。我们的心是虚伪的,是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我们追求这些名闻利养,这种心是轮回心,与佛菩萨不能感应,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什么样的心跟佛菩萨能感应?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觉悟的心、慈悲心,与佛菩萨念念感应道交。

  故学人当发心至诚恭敬恳切,绝利养。】

  名闻利养要断绝!有这种心,还贪名闻利养,就是遇到释迦牟尼佛,你也成不了道,业障太重了。所以要晓得,名闻利养害死人!但是信徒们见到法师都发心供养,求福。我们想想:我们能不能做他的福田?如果不能做他的福田,自己不是福田,那就是古人讲的话:「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你今天接受人家多少供养,你将来统统要奉还的;消化不掉,要奉还的。你真正成就道业了,你是福田,他的供养是种福了。

  信徒供养,我们能不能享受?决定不能享受。为什么?享受就堕落了,你的烦恼就起来了,贪瞋痴慢就起来了。信徒供养,一分一厘都不可以享受。我们接受过来,怎么处理?供众,要懂这个道理。真正替他修福,他是叫我们帮助他修福的。这些钱应当要做社会福利事业,帮他修福。

  祖师大德给我们做的示范,近代虚云老和尚接受四众弟子的供养,他没有享受。他穿的衣服,每一张照片都是补丁补了好多个,他没有做一件新衣服。他决定没有说是到哪里去吃一顿好的饭菜,没有过。钱到哪里去了?他老人家盖庙,修庙、盖庙,一生做得很多。这个庙修好了之后、盖好了之后,不是自己去住。看看有德行,真正修行的人,请他们来住持,就让给他们,自己就走了,一分一毫也不带。「建寺安僧」,供养出家人,这是我们一个模范,为常住,为大家。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