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第八十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JK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八十集)  2000/09/2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80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十善业道经》第十一面倒数第二行,从当中看起: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这是说离邪见,不但是成就十种殊胜的功德法,如果能够回向无上菩提,这一段经文,我们在上来总共十个小段里面,每一段都是以这个为结语,这个地方可以说是总结。什么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话是梵语,古时候翻经,在体例里面有五种不翻,这一句是可以翻的,在五不翻里面属於「尊重不翻」;也就是学佛终极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最后希求达到的、得到的是些什么?就是这一句。这一句的意思,翻译成华文是「无上正等正觉」;「阿」翻作「无」,「耨多罗」翻作「上」,印度称「三」,中国「正」的意思,「藐」是「等」,「菩提」是「觉」。为了尊重,保持音译。在这一句中,它有三个层次,就是「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学佛人所希求的。

  如果得到正觉了,在佛法里面就称之为证阿罗汉果,小乘阿罗汉、辟支佛都是得到正觉。佛跟我们说,世间人天也有很聪明的人,他对於宇宙人生有相当的觉悟,但是不称「正」,这个「正」字招牌很难取得。佛家讲「正」的标准是什么?必须是我执破了才叫做正。要用《金刚经》的话来讲,大家这个概念就很清楚,「无我相」才称之为正觉。世间天人很聪明,我们知道现在许多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他还有「我」,还有我执、还有法执,这个虽然称「觉」,不能称为「正觉」;一定要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叫「正觉」。

  四相虽然破了,并没有彻底破尽,这个四相是有差等的。譬如说我相百分之百的破了、没有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有,还没有破尽。为什么?我相是属於我执,就是执著,执著没有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属於分别,是属於妄想,所以这个没有断尽。因此,佛家觉悟分三个阶段。分别断尽了,妄想还没有尽,这个阶层叫做「正等正觉」。「等」,等於佛,诸位要晓得,「等於佛」他不是佛,只是等於而已。必须分别、妄想都断了,这个时候才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无上正等正觉只有一位,圆教里面圆满的佛果,等觉菩萨以下都属於正等正觉。但是诸位要知道,正等正觉最低的位次是圆教初住菩萨。由此可知,四圣法界里面,总而言之都是属於正觉,虽然他们的层次也有高下不同,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这个「佛」就是天台家所讲的藏教佛、通教佛,都是属於正觉,不能称为正等正觉。在天台大师「六即佛」判教的,他们是「相似即佛」,就是四圣法界是相似即佛。

  离开了十法界,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是分证即佛,才称之为正等正觉。所以诸位必须要有很清楚的概念,正等正觉是称法身菩萨,没有证得法身的不在这里面,这是天台家讲的分证即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我们学佛目标在此地,不是求别的,是求对於宇宙人生究竟彻底圆满的觉悟,那就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怎么求得?你看看此地,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佛将一切善恶归纳为十条,十善反面就是十恶,离十恶就是十善。由此可知,善恶体是一个,是一个体性,只是迷悟不同而已。

  六道里面,迷的人多,觉悟的人少。尤其是现代的社会,不但迷的人多,而且迷得非常严重,对於圣教、对於善言不能接纳,这在佛法里面说,业障习气太重了,虽然天天在修学,都没有办法入境界;这个境界,我们通常讲佛门,没有办法入佛门。我们今天都在佛门之外,没有进去。什么人进去?小乘初果、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这就好像念书一样,十信是小学,初信位是一年级,你已经上了一年级了。一年级的条件是什么?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这个时候证得小乘初果位;如果是圆教菩萨,这是十信里面初信位的菩萨。初信位菩萨跟小乘初果断烦恼的功夫相同,但是智慧不一样。小乘初果须陀洹要跟圆初住、初信位的菩萨比,智慧就差很大很大。

  《华严》是圆教,人家显示的智慧是圆满的,圆融无碍。初信位的菩萨都如是,何况高位的菩萨?所以,初住菩萨就明心见性了。这是什么原因?佛在《楞严》会上所说的,烦恼障与所知障这两种障,一切众生并不相同。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这两种障都薄,所以他能证得大乘初信。小乘须陀洹烦恼障轻、所知障重,所以他能够断八十八品见惑;因为所知障重,他智慧不开,佛说的大乘经教,他不能够理解,原因在此地。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非常明显,阿难尊者他所证的是小乘初果,他的智慧很高,佛说《楞严经》,说到第三卷他就出来赞佛了,他懂了。富楼那尊者是四果阿罗汉,富楼那尊者听不懂,所以起来向佛请教:「他初果,他怎么懂得?我是四果罗汉,我怎么没有懂?」佛才跟他说明,阿难是烦恼障重,所以只证得初果,所知障轻,所以大乘经法他能够明了,他能够接受。而富楼那尊者跟阿难恰恰相反,他是烦恼障轻,所以证得四果罗汉,三界八十一品思惑他也断了,但大乘经教他听不懂,所知障重。

  在大乘教学里面,古来的这些祖师大德常常教人看破、放下。我们能放下,放下烦恼障;看破,是破所知障。这两种功夫不间断的互相去用,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一定要真干。而且在我们这个境界里面,一定要先从放下下手,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佛教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华严》、《圆觉》佛是这么说的;《无量寿经》说的「一切皆成佛」;大乘经上我们常常看到:「凡有佛性,皆当作佛。」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像善财童子那个修学态度。善财童子心目当中,凡夫只有我自己一个,我一个人是凡夫,除我一个人之外,都是诸佛如来;顺境、逆境,善人、恶人,全是诸佛如来化身来度我的。所以他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没有障碍。

  我们今天修行,障碍有多少!障碍从哪里来的?从我们不善心所变现出来的。大家念《十善业道经》就应该懂,前面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心不善;看这个人,看得顺眼起贪爱,看不顺眼起瞋恚,这是不善的心。我们的心不真诚、不清净、不平等,所以造成菩提道上无量无边的障碍。这个障碍怎么突破?善财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他真的是一帆风顺,遇到文殊菩萨,在文殊会下成就了根本智,然后老师教他出去参学,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他成了究竟圆满的佛果。他每参访一位善知识,他的境界提升一层。吉祥云比丘代表圆教初住菩萨,发心住,他参访初住菩萨,他自己就到初住;参访海云菩萨,他就升到二住;参访妙住比丘,他就升到三住,境界一直往上提升,没有一点挫折。什么原因?做学生的态度好。这个事情,印光法师在《文钞》说得很多,「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两分诚敬,得两分利益。」善财童子是具足圆满的诚敬,所以他得圆满利益。祖师讲得多么简单!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