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法师:阿弥陀经要解演义(第二集)(4)

第二是菩萨众。菩萨相不定,有出家菩萨、有在家菩萨。我们一般所见的在家的菩萨多,出家的菩萨少。你看在中国四大名山,四大菩萨:九华山的 地藏 菩萨、普陀山的观音菩萨、五台山的文殊菩萨、峨嵋山的普贤菩萨。这

  第二是菩萨众。菩萨相不定,有出家菩萨、有在家菩萨。我们一般所见的在家的菩萨多,出家的菩萨少。你看在中国四大名山,四大菩萨:九华山的地藏菩萨、普陀山的观音菩萨、五台山的文殊菩萨、峨嵋山的普贤菩萨。这四大菩萨当中,只有地藏菩萨现的是出家相,其他三位菩萨都是在家相。出家的四分之一,在家的四分之三,说明在家菩萨比出家的多。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在家的菩萨,「贤护等十六正士」,这十六位在家的菩萨都是等觉菩萨,跟观音、势至都是平等的,所以在家菩萨居多数。菩萨不一定常随佛,不是常在佛的身边,他常常在某一个地方与有缘的人,他代佛教化众生,所以不一定常常在佛的身边。菩萨也代表中道,所以排列的顺序,他排在中间。

  天人大众排在后面。因为这些人是世间相,示现的是凡夫,里面很杂,品类很杂。他们担负的是外护,在外面护持佛法,比丘是内护。道场就是学校,学校里面只有两种人:一种教员,上课的教师;另外一种职员,护持这个学校的,所有一切行政杂物事情他们来管。教员只管教学,除教学之外,这些事务上的事情他都不管,所以称为内护。这是我们僧团里面大致的一个结构。

  在我们受三归的时候,我们会念到一句经文,叫「归依僧、众中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要晓得,佛家称「众」,就是现在所讲的团体。这个社会上有各种不同的团体,大到一个国家是个团体,小至一个公司行号也是个团体,乃至於家庭也是个团体。家庭父子、兄弟、父母,它也是一个组织,它也是个小团体。僧团叫僧众,就是出家人的团体,是在所有一切团体里面最为尊贵的。凭什么?为什么它在一切团体里面是最尊贵的?它和睦清净,所以是清净僧团。佛为弟子,包含出家弟子、在家弟子制定的规约叫「六和敬」。四众弟子,人人都遵守这个六条戒律,这个团体是一切团体里面最为尊贵的。

  这个「六和」,第一个是「见和同解」,见是见解,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第一个条件,团体的第一个条件要建立共识,这是最重要最重要的。佛用什么方法来达到跟大家建立共识?佛的方法妙极了,绝对不是说:「我的见解是正确的,你们要依我的。」这个有很多人不服气,「我为什么要依你的,你的正确,我的难道不正确」?佛所用的方法,我们自己所有一切的想法、看法统统舍弃掉,大家不就是一致了?这个法子高明,谁也不牵谁的鼻子走,谁也不要服谁,所有一切的思想、见解统统舍掉。这个「见和同解」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在清净心的基础上,大家没话说了。佛高明!佛没有说他正确,要我们都跟著他走,佛没有说。这是真实的教诲。

  因为一切众生思想见解都是错误的。什么是正确的思想见解?一切思想见解都没有了,那是正知正见。偶然接触佛法,听到觉得很不可思议,其实佛讲的是真话。为什么?所有一切见解思想统统舍弃,你的心是清净的,你的心是平等的,你的心是觉悟的。所以《般若经》上告诉我们:「般若无知」。有知就不是般若了,般若是无知。《心经》是《般若经》的精华、《般若经》的纲要。《心经》里最重要的两句,「无智亦无得」,那是真知真得,这是正知正见,无智无得。但是在作用的时候,在日常应用的时候,「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般若无得,无所不得」。所以你要想无所不知,无所不得,你要怎样才得到?无得就得到了,无知就全知了,没有一样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你统统得到了。

  那个「知」与「得」是本性,本来具足的德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开悟时候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能生万法就无所不得,本来具足就无所不知。要记住他的第一句话,「何期自性,本来清净」,那个本来清净就是无智亦无得;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无所不得,这是真实的佛法。这都不是向外求,统统是自性里本具的。

  学佛到哪里学?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这就对了,就正确了。所以诸位学佛不是要念很多书,不是讲你要读多少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成就学问,那是世间的,那个不是佛法。佛法叫你什么都不要学,真的到了无知无得,你什么都通了,什么都得到了,佛法就教你这个。

  惠能大师是最好的一个榜样,他没有念过书,他不认识字,但是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法达禅师念了十年《法华经》,不晓得《法华经》是什么意思,到六祖会下向六祖请教。六祖说:「我没有听说过《法华经》,你念给我听听。」六祖不认识字,叫他念。《法华经》有二十八品,他只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说:「好了,不要再念了,这我都明白了。」有二十八品,到第二品就都明白了。再一讲解给他听,法达开悟了。这是哪里学来的?自性本具。我们不知道去找自性本具东西,往外面去求,心外求法,可怜!你到哪一辈子才能成就?

  佛陀在世的时候,舍利弗智慧第一。有人请教释迦牟尼佛,舍利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智慧?佛举了一个比喻,因为道场里面有钟、鼓,佛指著那个鼓问那个人:「那个鼓的里面是怎样?」他说:「鼓里面是空的,什么都没有。」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舍利弗的心就像鼓一样,里面什么也没有,所以你无论问他什么问题,随问随答,没有一样不知道的,就像那个鼓一样,大叩大鸣,小叩小鸣;如果鼓里面装满东西,那就不响了。诸位要晓得,肚子里满腹经纶的时候,没用,什么也说不出来。佛是叫你空,一空到底,这是佛法。

  所以「见和同解」,它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让我们每个人都恢复到清净心,恢复到「觉、正、净」。这个僧团、这个团体,当然是所有团体里最值得人尊敬,最值得人羡慕。这一条重要。然后在事上来讲,「戒和同修」就是守法。团体生活一定要有规矩,要有约束,每个人都能守法。其次,「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利同均是供养,信徒的供养一定是受用平均的,这个里面没有特权阶级,衣食住行一定都是一样的。这是「众」的意思。

  十六位尊者,按照他们的德能可以分为七大类。第一大类,有道德、有学问、有才干的人不少,这十六个人里面占大多数。还有跟这个恰恰相反的,根性非常之迟钝,我们讲愚痴得不得了,也有一个叫周利盘陀伽。这是大众当中最愚痴的,记忆力之差,大概也很少见,也不容易看到的。第三类显示因果,有五位。第六位,有韬光养晦的,我们讲深藏不露的,表面上跟大家一样,实际上他真有功夫的。宾头卢颇罗堕,这个人是深藏不露的。世法方便里面有两位,精进破障也有两位。这些代表学佛法门里面,无论是哪一种根性都可以修学这个法门,说明这个法门收机之广是所有法门里面都不能相比的,所以说「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跟其他法门不一样。比如说「禅」,六祖大师所讲的,他所收的对象是上上根人,上、中以下的都没有分。这个法门是什么根性都收。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