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法师:阿弥陀经要解大意[1986年](第十四集)(2)

佛像要选择好像,自己一看到非常欢喜,而且最好我们一生当中就供养这一尊像,就像我们交朋友一样,常常在一起就变成非常熟悉,有很深厚的感情。像我们供这尊阿弥陀佛,你天天看它,看得很熟,将来到往生的时候,阿

  佛像要选择好像,自己一看到非常欢喜,而且最好我们一生当中就供养这一尊像,就像我们交朋友一样,常常在一起就变成非常熟悉,有很深厚的感情。像我们供这尊阿弥陀佛,你天天看它,看得很熟,将来到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就现这个相来接引你。因为你看得很熟了,佛现相,所谓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楞严经》上说的,他是随你的心现相。你的心里头常常见这个像,他一定就现这个相,所以临终见到阿弥陀佛来的时候,你会认识他,不会陌生,而且很亲切,你供养了多少年了,天天看他,现在他来了,有这样好处。如果常常换不同的佛像,比较上差一点,所以选择好的佛像供一尊,一生当中都不离开,这样才好,这有特别殊胜的感应

  佛所说离欲清净诸法。】

  佛所讲的一切经典,经藏、论藏、律藏,这些都是使我们身心清净的妙法。

  三藏十二部诸经典,皆为法宝。】

  『三藏』就是经、律、论。『十二部』是佛以十二种不同的方式为我们说一切法门,这也叫做十二分教,这个十二分包括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这些是『法宝』,是我们学佛的依据,换句话说,就是佛陀教育的教科书。这些经典当然不是我们一生样样都能够学得完的,所以我们在一切经典里面选择适合自己的程度,适合自己的生活,这样修学起来就格外感觉到方便。像我们现在选择的《阿弥陀经》,以及古德对《阿弥陀经》的注解,或者是这一部经念久了,念到好像觉得乏味的时候,也可以选择与净土有关的经论来调剂。实在讲一部经典念久了念到乏味是没有心得,真正有心得,这一部经是愈念愈有味道,法喜充满。这是「法宝」,住持法宝。

  出家受具。】

  『具』就是具足戒,受了具足戒的人,这是僧宝。

  修持清净行者,皆为僧宝。】

  这是指出家受了具足戒的,这是男的,男众是比丘,女众是比丘尼,这是『僧宝』,他是代表佛法住持在这个世间。佛法需要「僧宝」来维持,佛法在世间才不至於断灭,因此僧宝也非常的重要。我们今天皈依,请一位出家,请僧宝当中一个人,代表全体的僧宝给我们做证明,传授我们三皈,三皈就是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不管将来学哪一宗,或者修学哪一个法门,都不离开这个纲领,那就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佛法修学的是觉正净。无量无边的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道,那些法门、方法统统都是修的觉正净。我们今天采取的是念阿弥陀佛,用这一句佛号来修自性觉正净,这是用这个方法,修成了必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下面讲「皈」:

  归投。】

  就是回头的意思。

  如水归海,如客归家。】

  「依」是:

  依托。】

  如子依母,如渡依舟。】

  我们要过河一定要依靠船。

  人在生死大海之中,若不依归自性三宝,与住持三宝,则即无法可出此大苦。】

  六道生死轮回是真苦,聪明人、有智慧的人一定要发心出离。

  若肯发志诚心,皈依三宝,如法修行,则即可出生死苦海,了生脱死矣。】

  这是真正发心皈依,依照这个纲领来修自性觉正净,决定能够脱苦。

  譬如人失足堕海,狂涛汹涌,有灭顶之忧,在此千钧一发,生死存亡之际,忽有船来,即便趋登,是为归投义。】

  这是比喻,说明「归」的意思。

  因知自性三宝之故,从此克己修省,战兢惕厉。】

  这八个字是真实的功夫。『克己』,自己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很重,一定要发大心克服,依照佛法的教诫克服自己无始劫以来的妄想习气。『修』是修正,把所有的过失毛病修正过来。『省』是反省,早课的作用是提醒我们,晚课就是反省,我们这一天当中是不是真正做到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

  再求住持三宝,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宝,则可消除恶业,增长善根,即生成办道业,永脱生死轮回。此如遇救登船,安坐到岸,曩时之凶险已脱,现在得重庆更生,无限利益,由此而得,是则依托义。】

  这是「依」的意思。解释什么叫「皈」,什么叫「依」,大师用比喻来给我们说明。

  世事纷扰,烦恼万端,处此生死大海,众生当皆以三宝为船。既得皈依,鼓棹扬帆,不懈不退,自能径登彼岸,永臻安乐。】

  大师是净土宗一代的祖师,处处叫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所以三皈开示也是以西方净土为我们真正的皈依处。

  既皈依佛,当以佛为师,自今以始,至于命终,虔诚敬礼,一息不容稍懈。再不可皈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

  这个很重要。

  既皈依法,当以法为师,自今至终,不可再皈依外道典籍。】

  就是外道的经典,可以永远离开它们。

  既皈依僧,当以僧为师。】

  出家人里面,个人有缘分亲近有缘的一位善知识,可以跟他学习。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