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研习报告(第三集)(3)

十信,信佛是心,信心作佛。】 我们的「信」要建立在这个理论事实的基础上。佛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成佛?有许多人:我不愿意成佛,我虽然学佛,我也不喜欢成佛,成佛有什么好处?这些实在是不了解佛
十信,信佛是心,信心作佛。】

  我们的「信」要建立在这个理论事实的基础上。佛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成佛?有许多人:我不愿意成佛,我虽然学佛,我也不喜欢成佛,成佛有什么好处?这些实在是不了解佛究竟是什么,没搞清楚!佛是什么?佛是你自己的真心,是你自己的本性。你不要成佛,「我不要真心,我不要本性」,这就严重,就颠倒了。换句话,我不要智慧,我糊里糊涂就好了,意思就跟这个差不多。这叫自甘堕落,这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真的叫迷惑颠倒。成佛是什么?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就是自性真心本体,就是这个东西。所以我们要知道,要真正相信,佛就是心,佛就是真心流露的智慧,佛就是本性本来具足的万德万能,佛不是别的。怎样把自己心里的真佛找出来?信心就成佛了。谁作佛?「信心作佛」。《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就是作佛,信心一清净了,你就成佛了。佛不是别的,佛就是清净心。《大乘无量寿经》的经题上「庄严清净平等觉」,清净心是佛,平等心是佛,觉心是佛。你要相信这个,这是十信菩萨所修的。为什么他有十个位次?十个位次,信心纯度不相同,从这个地方分的。

  十住,住在三昧,观佛实相。】

  「三昧」是梵语,翻成中文意思是「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什么是正受?清净心是正受,平等心是正受,觉心是正受。换句话说,「十住」菩萨他的心就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决定不会失掉。不像我们凡夫,凡夫短时间,有的时候一刹那真的清净平等觉,可是保持不长久,再过一会儿就没有了,妄想杂念就起来,清净平等觉不能常住。到十住菩萨清净平等觉就是常住真心,《楞严》上说的「常住真心」,他这个心是不会失掉,永远保持住。所以他叫佛,真的是成佛了。

  「观佛实相」,这个佛诸位要记住,佛是心,观佛实相就是看自心性体、性量、性具,具是具足,就是六祖大师所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他老人家后头又说一句「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要观这个。尽虚空遍法界是自性在那里变化,他见到这个,这叫「实相」,也是我们平常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完全明了,亲眼见到,不是听说的。我们今天读经是听说的,自己没见到。到这个时候他是亲自见到的。十信、十住是自修,十信位是修德,十住位是性德透露出来。观佛实相,性德透露出来了。

  十行,行念佛行,度念佛人。】

  这完全是本宗的讲法,本宗的宗旨。大势至菩萨从初发心就是「念佛」,成了佛之后还念佛。用什么方法度众生?就用一句「阿弥陀佛」,他不用别的方法,一句佛号自行化他。这个方法在所有一切法门里面,没有比这个更殊胜,没有比这个更高超,这是真实不虚。这个法门难信易行,虽然易行,可是有很多人不行,那就没法子了。真正用功念佛,随著你念佛功夫的浅深,你会体验到这一桩事实,你念佛的功夫愈深,你对於佛号功德不可思议就愈相信,愈有体验,才真正领悟这法门之殊胜。

  十回向,回念佛心,向佛心住。】

  「回念佛心」,这是把平常念佛(自己念佛,劝人念佛),所有一切功德回向「佛心」。通常佛在大经里面教给我们回向三处:第一个「回向实际」。此地这个佛心就是实际,实际就是事实真相。换句话说,我修学一切功德,为什么?就是要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就是「佛心」。学佛就是为这个。第二个回向,「回向菩提」,菩提,用现在话来讲,就是真实的智慧。唯有真实的智慧,才能够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你没有真实的智慧,你怎么会了解、你怎么会明白?第三个是「回向众生」。自己成就了,智慧现前,事实真相完全明了,还有许许多多众生在迷,迷失了自性,这些人可怜,一定要帮助他们。我觉悟了,希望一切众生统统觉悟,这是回向众生。

  为什么要修回向?不修回向,行吗?不修回向决定不行。为什么?你所修学的一切,里面有一个障碍,回向能把这个障碍突破。这个障碍是什么?「自私」这个念头。我修学,我有功德,积功累德,是「我」在天天积功累德。「我」这个念头就是障碍,我执。回向是我所修的一切功德都不要了,统统给一切众生,把这个「我」解放出来,打破了。所以回向是破我执、破法执,回向实际、回向菩提,是破法执;回向众生是破我执。这就说明回向的利益,是帮助你快速破二执,你才能够证三空,前面讲的越三空。

  十地,心地观佛,地如佛地。】

  这个「地」实在讲就是佛地。可见得回向圆满就入了佛地。入佛地,心愿解行才真正同佛。前面「同」是相似的,不是真的;这个地方是真同,所以这称大菩萨,跟佛的距离愈来愈近。「心地观佛」跟前面讲的「观佛实相」,那是进步太多太多了!前面入得浅,这个地方入得深。「地如佛地」,「地」是讲你亲证的地位与佛的果地非常接近。

  等觉,忆佛念佛,去佛不远。】

  就是这一章经文里面所说的,「等」是等於圆满佛,他虽然还没有证得,可以等於圆满佛了,他跟圆满的果位只差一级。好像念书,五十二年级毕业,他现在五十一年级,再一年他就毕业了。我们看到这个句子,好像比前面还容易懂。「忆佛念佛」,我们现在也能够忆佛念佛,等觉菩萨还是忆佛念佛,因果同时,大乘法里面常说「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我们一开头初发心就是忆佛念佛,就去佛不远;到等觉还是忆佛念佛,「去佛不远」。我们初发心的时候,忆佛念佛,去佛不远,是我们的「信心成佛」,去这个佛不远;等觉菩萨忆佛念佛,去佛不远是指「果佛」。境界、果证不相同,方法是相同的。也就是功夫浅深不相同,所以他的境界、果证不一样。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